用网具采集鸟类,只能采集到灌丛和树上的少数鸟种,为了认识各种各样的鸟类,应该在鸟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对鸟类从形态特点、羽毛颜色、活动姿态和鸣声等方面进行实地观察。用这种方法去识别鸟类,既保护了鸟类资源,又培养了同学们从事鸟类研究的基本能力。
(1)野外识别前的准备工作
①提出一份本地区的鸟类名单。名单应包括在观察期间本地区可能存在的全部鸟类,包括留鸟、候鸟和过路鸟,以作为同学们野外识别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本地区”,不是行政区域,而是指进行本项活动时要去的某座山、某片森林或某个湖泊等。这样的鸟类名单,就会有针对性,能基本做到按名单上的种类一一进行观察。
②观看有关鸟类标本。可按上述鸟类名单内容,组织同学们观看鸟类剥制标本。如果本校有这方面的标本,可在校内观看,如条件不具备,可组织同学们到自然博物馆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标本室观看学习。如果有鸟类活动的录像片或鸣叫的录音带,可组织同学们进行观看和收听,但这种录像片和录音带必须针对性很强。总之要力求在野外活动开展以前,先使同学们对要识别的鸟种有一个初步了解,为野外识别打下基础。
③准备好野外观察识别的用具。这方面主要有望远镜、照相机、收录机、海拔仪、指北针、记录本、铅笔以及生活用品等。
(2)野外识别鸟类的根据
①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是识别鸟类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身体形状和大小、喙(嘴)的形状、尾的形状、腿的长短等4个方面。身体形状和大小方面,为了使同学们容易识别,老师应将观察地区的全部鸟类,按其形状、大小,分为若干类,每一类举一个同学们熟悉的鸟种,作为该类的模型,如麻雀、喜鹊、老鹰、鸡、鸭、鹭等。在野外遇到一种不认识的鸟种时,老师可用与该鸟种同类的模型鸟,引导同学们进行观察、对比。这样去识别鸟类,就会认识深刻、记忆牢固。至于喙、尾形状和腿的长短,也应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同学们进行观察识别。
②羽毛颜色。
观察羽毛颜色时,应顺光观察,以免因逆光观察而产生错觉。观察时,除了整体颜色外,还应看清头、背、尾、胸等主要部位的颜色。此外,如时间允许,还应观察头顶、眉纹、眼圈、翅斑、腰羽、尾端等处是否有异样色彩,因为这些部位的颜色,也都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③飞翔与停落时的姿态。
当鸟类在空中飞翔或逆光观察以及距离较远时,很难看清它的形态和羽毛颜色,此时可根据它飞翔和停落的姿态进行大致判断。
④鸣声。
鸟类一般都隐蔽在高枝密叶之间,很难发现它们。此时如果鸟类正处于繁殖期,由于发情而频繁鸣叫,而它们的鸣声又因种而异,各具独特音韵。这样,就可以根据其鸣声特点来判断种类。用鸣声来识别鸟类,常常可闻其声而知其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野外识别鸟类的方法
到达观察地点时,为了能对当地鸟种进行充分观察和识别,应尽量不被鸟类发现。行动应该轻捷,说话声音要小,衣着应与环境色调接近,不要穿红色和白色衣服,活动小组的成员应相对分散行动,尽可能保持宁静状态。这样,鸟类就不会被惊动而飞走。
发现鸟类后,可以用望远镜搜索和观察,并且及时选择角度进行拍照。对于鸟类的鸣声,在根据声音进行识别的同时,应进行录音,为返校后进一步判断提供资料。
在一个地点观察完毕准备转移前,应及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