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樊登老师的一个短视频《放下我执,方得我心》,观后颇有一些感慨!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对于很多事情,渐渐地不再沉腻于我执我着当中。
也就是说,既不执着于,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的对与错;更不执着于,面对的未来,一定要如己所愿。
生命中的一切,安在当下,便是美好!
放下评判的执念
以往在谈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评判放在前面,譬如“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
总之,如果不把翻腾在内心里的想法,倾吐出来,简直会觉得憋闷得很。
随着年龄的渐增,眼界的渐宽,心境也遂于平和了许多。
时常,内心会有灵光乍现的一刹那——为什么一定要赋予诸多的是非评判呢?
难道自己逢事必正确?
难道自己人前必无过?
难道自己必是远见卓识吗?
几经思忖过后,答案也是显而易见。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身上可能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通病:就是原谅别人困难,而原谅自己却是容易得多了!
所以,还是放下评判吧!遇到事情时,提醒自己,摘去世俗的有色眼镜,客观、公正地看待他人,看待自己身处的这个平凡的世界。
放下自我的执念
我执,说白了, 就是对自己的执着——认为自己很重要,很强大,目光所及都是自己的荣与辱,得与失。
其实,真正的成熟,并非是单纯的年龄递增,更重要的标志,是心智的逐渐完善和圆满。
因此说,真正智慧的人,内心不会牵绊于名与利和得与失。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对于人生态度的豁达!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讲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了一封家书。内容是说,家人为了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了纠葛。
家人要求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常官司,为家族争得面子。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然后拿起笔来,慢条斯理地修上一封家书,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了张英的书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远近闻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张英的豁达,也教育了无数后人—— 放下我执,方得我心。
放下物质的执念
一直以来,感觉自己都深深地陷在了,追求物欲的执念当中——不能自拔。
总感觉自己所拥有的,还远远不够。尚需追求的,名目繁多。
对于居住的环境,尚感还不够豪华;出行的工具,颇为敝帚;银行卡里的数目,也是汗颜提及……
无止无休的攀比,无限膨胀的欲望,仿佛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怪兽,正在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内心的平静。
自古以来,物欲就是一把伤人的利剑。古今中外,有多少强人悍士,都倒在了它血淋淋的刀口之下!
俗话说:
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
有钱万贯,也是黑白一天。
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间。
豪车百辆,也是有愁有烦。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 过犹不及。
所以说,我们要懂得放下,放下物质的执念,然后轻松前行!
放下,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更是一种且歌且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