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香港居民: 我会说普通话
1997年前后,香港流行一种说法:只要不过罗湖桥,就可以不用学普通话。
如今,置身于人潮涌动的铜锣湾商圈,耳边尽是普通话的声音:店铺的销售员热情地用普通话招揽生意;街头的香港市民耐心地用普通话为内地游客指路。
回归前的香港,粤语和英语是主流;15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在政治、经贸、社会文化及教育等领域的交流越发频繁,普通话在香港使用日趋广泛。特区政府统计处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香港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首次超越英语,成为香港的第二大语言。
职场普通话成为“香饽饽”
著名精密仪器制造商沃特世公司日前在香港刊登广告,招聘其香港分公司人事部经理,在语言要求中特别注明应聘者须熟练使用普通话。沃特世公司人力资源分析员何先生表示,15年来,公司的内地业务攀升,已占总业务量的五成以上,而香港部门统管整个亚太区,要与内地员工沟通,就必须会讲普通话。
近年来,普通话在香港职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希望员工会说普通话。香港大型求职网站JobsDB5月底提供的数据显示,最近半年有11%的招聘广告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会讲普通话。
如果以工种分类,银行及金融领域对会讲普通话的求职者需求甚殷,占该工种招聘广告总数的18.6%;其次为政府及公共机构,占17.1%;物业及地产,占16.9%;专业服务占15.2%;美容及健康占14.1%。
香港一家专业人才招聘公司华德士的人力资源经理黄綎婷说,他们的客户多为外资公司,在香港设有分支以照顾内地业务。她透露,有六七成的客户倾向聘用会讲普通话的员工,“回归之前,会讲英语是必要条件,现在普通话也成为常见的要求。”
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讲师刘文采说,她曾在当地一家有名的茶餐厅看到两位内地游客对着餐牌琢磨半天,正当她打算做一回热心翻译时,店伙计却张口就用普通话打招呼,一来一回的简单沟通,应对自如。
“基本上香港人都知道普通话的重要性。普通话是我国标准语言,这一点是存在于我们心里的,但同时也有现实谋生的需求在鞭策。”刘文采说。
校园流行普通话
今年3月底,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一场普通话朗诵比赛,吸引逾800人报名,创历史新高。19岁的香港学生曹可人以一首《一棵开花的树》赢得诗歌组冠军。
曹可人告诉记者,源于对语言的热爱,她很小就在家自学普通话拼音,并从一年级就开始参加朗诵比赛。长大后她发现,普通话讲得好,对于学习、交流活动及获得工作面试机会都有很大帮助。曹可人希望大学毕业后可以去内地的广告行业工作。
特区政府统计处2月发布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2024年6月底香港约有707万人口,其中,约46.5%的人口报称能说普通话,比2001年大幅上升约13.2个百分点。此外,约1.4%的人口以普通话为最常用语言,也高于2001年的0.9%。
15年来,普通话在香港普及程度的跃升,少不了学校教育的推动作用。
普通话自1998年起成为香港小学一门核心科目,在1998年及以后入学的学生,都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普通话至初中三年级,接受9年的普通话教育。目前香港所有大学、大专院校及小区学院全部开设了普通话课程。
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语常会)委员、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陈瑞端说,15年前真正能讲普通话的学生很少,但近年香港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不少提升。她这一两年去观看一些朗诵比赛,发现很多本地小学生的普通话像粤语一样流利。
她还说,以前很多高校的中文课都用粤语授课,但近五六年,随着内地学生增多,促使老师们学着用普通话授课,例如理工大学的双语学系,之前用粤语授课的研究生课程已有90%都改用普通话。
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主任林建平说,从人口普查报告上看,会讲普通话的香港市民从2001年的三成多,到2006年的四成,再到2024年的近五成,说明普通话在香港正一步步在普及;而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普及”之后应该做的是如何“提高”。
14年逾7万人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
如今的香港,与政府活动相关的重大场合,林林总总的国际会议、论坛及展览,地铁与巴士的报站,客服电话的语音提示等,都可以听到普通话的声音。
中央驻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日前表示,香港回归前他曾来过这里,那时商场营业员和出租车司机普遍不懂普通话,内地人到香港观光、购物都很不方便。
他说,现在不仅大多数营业员和出租车司机会讲普通话,内地也有很多年轻人会听、讲广东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回归以来,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各个方面交流日益增强。
这些无不得益于内地与香港这些年签署的一系列交流合作协议,特别是2003年推出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港澳个人游政策。
陈瑞端表示,普通话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现在香港与内地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层次也越来越深,只要与内地有接触,香港人就都有使用普通话的必要。
成立于1996年的语常会为半官方机构,旨在就香港的语文教育政策向特区政府提建议。据介绍,该机构至今已举办逾90项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参与的香港市民约28万人,另有逾300万观众收看了相关的电视节目。
香港回归15周年前夕,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也于今年5月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开拓、发展和深化内地与香港的推普合作交流。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自1996年至今,已与香港11所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建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据国家语委数据显示,香港1996年共有141人次参加了测试,而截至2024年底,测试数量已逾7万人次。
据中大教研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香港人的普通话水平较集中在“三级甲等”,即“合格的普通话”,日常沟通没问题;而香港人的普通话水平达标率(即“二级乙等”),近年来则有上升趋势。
林建平表示,在香港,广泛意义的“推普”似乎还要“走出中国,面向世界”,比如培育优秀的普通话教师,在海外地区推广普通话,弘扬中华文化。
■新华网
从官方到民间的推普努力
在香港的街头,你可以听到夹杂着英语的白话,可以听到流利的英语,也可以听到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两文三语”共存,算得上是香港这座大都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粤语是香港土生土长的通用语言,英语也是市民普遍使用的语言,而普通话正逐步成为香港的另一种通用语言。据今年二月份发布的香港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自称能够说普通话的香港居民占全体香港居民的48%,略微超过会说英文的香港居民比例(46%),而在2001年的普查中,还只有1/3的居民声称自己能够说普通话,短短十几年后,普通话已经超过英语成为香港居民使用最广泛的第二大语言。
那么,在推广普通话方面,香港究竟做了什么呢?
2002年香港通过推广普通话议案
2002年1月23日,在立法会会议席上,时任议员蔡素玉就“推广普通话”提出议案。她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来自内地、台湾及东南亚的游客人数持续上升,香港商界及民间有需要广泛通晓普通话,以便把握商机、加强竞争力和提高沟通能力;为此,立法会促请政府制定有效措施,解决普通话教师短缺的问题;增加播放普通话节目的渠道及改善香港电台普通话台的接收质素,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普通话;鼓励民间团体举办更多推广普通话的活动,从而营造有利于学习普通话的社会气氛。
随后发言的21位议员中,有20位以行动支持议案,以身作则以普通话发言,从而推动“敢说”的风气。最终,香港立法会通过该议案,促请政府制订有效措施,改善市民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时任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局长的罗范椒芬以一口甚为标准的普通话表示,特区政府重视“两文三语”(即中文、英文及广东话、普通话及英语)的平衡发展,将致力于提高香港人的广东话、普通话及英语水平。之前,特区政府已采取多方面措施,改善香港学生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如将普通话教学纳入小学及中学课程之内,多次增加学校内普通话教师的数目等。
该议案的通过,加大了香港推广普通话的力度,进一步改善了香港学生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举办“普通话日”、“普通话月”活动
2001年,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倡议由香港推广普通话团体、民间团体及学校组成“香港推广普通话大联盟”,并于2001年9月13日举办香港首届“普通话日”,得到包括法定语文事务署及公务员培训处等共135个团体的响应和参与。
2002年,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再接再厉,倡议举办“普通话月2002”活动,活动从9月15日至10月13日。“普通话月2002”活动以“说好普通话、闯出新天下”为口号,鼓励香港市民多学、多用、多讲普通话。活动持续至10月13日。其中包括多项活动,如:“普通话购物优惠计划”、“学生普通话跃进大奖”、“最积极推广普通话教师奖”、“中学生普通话DJ训练班”、“全港普通话歌唱大赛”等。
据介绍,市民凭“普通话购物优惠计划”优惠券,在推广期间光顾贴有“普通话购物优惠计划”贴纸的近1000间店铺,包括服务、鞋类、珠宝金饰、美容、化妆品、饮食、娱乐、百货、图书、文具等商店,并以普通话购物,即可获得折扣及各种优惠。
董建华呼吁港人多讲普通话
2001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出席首届“普通话日”活动。他表示,学习普通话,是身为中国公民的本分。他呼吁港人多听、多讲普通话。
董建华说,香港回归以后,和内地在商贸、旅游、教育、文化各方面的合作和接触日趋频繁。学习普通话,可以帮助香港进一步认识祖国的文化,加强身份认同。学习普通话也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内地即将加入世贸,会为香港带来无限的商机。每一个香港人都要学好普通话,装备自己,才能够把握这些机遇,发挥香港连接内地同世界的桥梁作用。
董建华认为,除了在学校教育方面努力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讲普通话的环境。他希望社会各界能积极支持推广普通话运动。
语常会、普通话研习社积极推动
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简称语常会,成立于1996年,其职责是就一般语文教育事宜及语文基金的运用,向政府提出建议。近些年,语常会不遗余力地培育市民的“两文三语”能力,帮助提升市民的语文水平,为社会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普通话在香港的推广也做出巨大的努力。
从2002年开始,语常会每年都会联合香港社会各类团体,举办“普通话节”系列活动,通过举办话剧、辩论、奖励计划、有关普通话的电视节目,为公众开拓学习普通话的平台,扩大和加强普通话节的接触面和渗透力,将“说好普通话、开创新天下”的信息传到社会每个角落。而且每年的“普通话节”都会聘请一位香港知名艺人当普通话推广大使,而且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2002年的主题是“说好普通话、开创新天下”,2009年的主题是“活学活用”。
创办于1976年的香港普通话研习社是获香港政府正式批准为免税的非营利民间慈善团体,其宗旨是在香港通过教学、出版、研究、交流等方式去推广普通话。30多年来,普通话研习社共为数十万人培训过普通话。
研习社在开班授课之外成立了众多兴趣小组,如演讲组、畅谈组、青苗组、合唱组、乐韵组、读书组等,既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常设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又增加了学习普通话的趣味性,从而吸引了更多朋友掌握普通话。
作为一个慈善团体,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的收益全部用于各种推广普通话的活动上。研习社除举办各种比赛、公益活动以及出版《普通话报》外,还在2001年9月开办“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这所小学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研习社还开办了外国人学习普通话入门班。
地铁增设普通话广播
从2003年9月底开始,香港的地铁车站和车厢增加了普通话广播,并加强了对一线员工的普通话训练。同时,还在地铁车站内设置“旅客咨询服务柜位”,每处安排一至两名“旅游大使”向旅客提供信息。香港地铁市场及拓展经理杨美珍介绍说,香港地铁公司共聘请了20名受过普通话训练的“旅游大使”。从9月27日至10月16日,在包括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佐敦、旺角及九龙塘站的8个地铁站内,配备一至两名“普通话大使”,为游客提供购物、美食信息等。
地铁车站和车厢广播除原来的广东方言和英语外,还在基本录音讯息广播中加入普通话广播。
◎延伸阅读
明星学话最用功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香港明星多数普通话都不好,而从小在国外长大的明星,普通话更是一塌糊涂。随着与内地演艺界交流的不断深入,他们都在努力学习普通话。相比而言,演艺明星算得上是香港学说普通话最为用功、普通话说得最好的一个群体。
郑秀文:“虾米”听成“Sammi”
郑秀文学普通话比较晚,她自己在香港请了一位满口京片子的老师。遇到听不懂的,她就用微笑来回答。不过有时候也会发生有趣的事,好几次郑秀文听到人家喊她的英文名字Sammi,就跑过去答应,可是人家感到莫名其妙,后来才晓得人家是说“虾米”不是喊她。
郭富城:临阵磨刀,不快也光
郭富城以一口广东腔的普通话到大陆、台湾演出,不过,与郑秀文不同的是,郭富城一下飞机,就会尽量讲普通话。到饭店的头一件事就是开电视,并且大声念报上的文章,先多练习,免得在媒体面前出洋相。
张学友:国语进步很大
前几年,张学友也闹过不少笑话,最有趣的一次是他对庾澄庆说:“看,这些‘加子’好可爱,还飞来飞去呢。” 庾澄庆听了半天,都不明白张学友说的是什么,后来,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才明白原来张学友说的是“鸽子”。这两年,由于朋友的纠正,张学友的普通话进步很大,现在已经可以为许志安正音了。
莫文蔚:随身带本中文字典
莫文蔚是个很有语言天赋的艺人,她精通意大利语和英语,她随身带一本中文字典,走到哪里,学到哪里,所以讲起普通话来进步很快。另外,每天早上,莫文蔚至少会读七到十份报纸,不管是时事版还是生活版都要通读一遍,娱乐版她反而很少看,因为上面的八卦太多,她说看这些垃圾很浪费时间。现在莫文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中文汉字也认识了不少。
孙兴:孩子讲普通话像法语
孙兴也是香港人,不过由于他一直在台湾和内地拍戏,所以普通话讲得不错,大家根本听不出他的广东口音,有空的时候,孙兴就回香港尽量和他的孩子讲普通话。只是他的小孩讲不好普通话,听起来像法语。
王力宏:歌词用中文比较深情
王力宏刚从美国到台湾的时候,普通话水平很差,别人说的他大都听不懂,自己说的又没人能明白,十句话中有九句半是英文。他也是从读报纸开始学习普通话的。最开始像刚上学的小学生似的一个字一个字往外面蹦,身边的人会和他一起读,本来在语言方面就极有天赋的王力宏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把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了,现在他在创作歌曲的时候常常会选择用中文填词。王力宏说:“中文的表达方式很多,很多词语能突出的意境是英文所不能的,因此我觉得一些深情歌曲的歌词还是用中文比较好。”
许绍洋:听中文歌练普通话
同样满口ABC的许绍洋,他练习普通话的方法就是听那些中文歌曲,在听歌的时候要专门挑选那些吐字清晰的,如费玉清、张学友等人的歌一定是他的首选。时间长了,普通话果然进步神速,他说这是他学普通话的“独家秘方”,很管用。■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