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在汉初就已出现,而其发现和命名可能更早追溯到先秦时期。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对时节的变化极其敏感,对时光的流逝也格外珍惜,常常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然而,个人的时间观念却千差万别。少数人争分夺秒,而多数人却浑浑噩噩,仿佛对时间的流逝毫无感觉。正如曹丕所言,“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他们一点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自然也就毫不痛心。这正如明代钱福的《明日歌》所描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直到一年将尽,他们才恍然大悟,一年就这样悄然而逝;等到老之将至,他们才意识到一生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因此,直到除夕那天,许多人方才警醒,开始“守岁”,以守住光阴,不让它从眼前溜走。
席振起的《守岁》一诗,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现象:“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它提醒我们,珍惜时间,把握当下,方能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