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两篇关于三思而后行的文章,只可当作参考范文,切勿直接抄袭。
1、 并非要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三思而后行虽然说要小心谨慎,但是过于小心会导致其他人认为这是犹豫不决,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
并非非要“三思而后行”
2、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那是两年前的事情了。它如同烙印一般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回不去,抹不掉,让我受益匪浅。
在初二时,不知什么原因,我开始厌学。整天心思不往学习上放,老师讲的知识几乎都不会,布置的作业也不再认真完成,成绩自然一落千丈。那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快退学,摆脱我所处的困境,摆脱耳旁同学们的议论和老师的训斥,然后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让自己出去闯荡一番,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看一看,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对我刮目相待。我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打算已在脑海里出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并且是否将此事告诉家人,已在我的脑海里坐了N次战争了。
终于,我不再忍受也忍受不了这种煎熬。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将自己的想法以及打算告诉了那位自认为自己有一个学习认真、听话懂事的孩子而自豪的妈妈,我还告诉了妈妈自己退学以后将要开一个花店,只属于我自己的花店,我将会在那里如何摆设……我不停地讲,直到泪流满面。但妈妈却一句话也没说。她只是在叹了一口气后就回房了,将我一个人孤单单的留在了客厅里。也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夜好难熬,让我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和孤独,如同一个丢了自己心爱玩具的孩子一般。
“懒虫起床,懒虫起床……”闹钟如同往日准时将我叫起,此刻妈妈又早早的到地里干活去了。她为我留下了一些平时我爱吃但又很少吃到的饭菜,并且桌上还留下了一张纸条:
女儿:
生你养你是妈妈的责任,可是你以后的路将如何走,就是你的责任了。我昨晚之所以没有讲什么,是因为妈妈不想打断你那现在认为很美的“未来”。即使妈妈当时帮你作出什么决定,如果你不想做,那也只会使妈妈心痛,让妈妈多费心思。你以后的路还很长,走每一步前都一定要三思,因为有时一个小小的决定就会改变人的一生。妈妈希望你能够多想一想,不要让自己一时的冲动毁掉自己的一生,妈妈始终相信自己的女儿是理智的,同样妈妈想女儿的选择也一样不会令自己失望的,一定要记住:凡事三思而后行。快吃饭吧!别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