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季节变化,还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古时候,人们根据清明时节的天气和物候特点,安排种植和养护作物。如农谚所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2. 清明节不仅是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纪念祖先,进行扫墓活动。传统上,扫墓时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祭品到墓地,进行祭拜,并培新土,插新枝,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3. 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人们会趁着这个好时机外出踏青,享受春天的美好,并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4. 古时候,清明节前一天被称为寒食节。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并,成为纪念祖先和庆祝春来的重要节日。
5. 踏青在唐代就已经是一种流行的习俗。人们在清明节期间除了欣赏自然风光,还会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增加生活的乐趣。
6. 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加盛行。孩子们放风筝是清明时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风筝上有时会装有竹笛,随风发出声响,这也是风筝名称的由来之一。
7. 清明节还有许多其他已失传的风俗,如戴柳、射柳、打秋千等。历史上,尤其在辽代,清明节非常受重视,男女老少都会参与打秋千,踏青也成为一种盛行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