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存在的物质更是纷繁复杂。发光发热的恒星,吸光吸热的黑洞,无孔不入的射线,磁场,还有许许多多人们没有发现和没有猜想到的东西。恒星对人们来说相对熟悉一些。但黑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黑洞,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是难以测量。对于一个黑洞,只能通过它周围的物质的状态来推测。黑洞是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出的时空区域,是引力场很强的一种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据天文学家研究,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这往往是恒星的末日。说它“黑”是相对于恒星而说的。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无法逃脱。在这个天体内部的光是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测定到它的存在。宇宙是由一些大大小小的远离平衡的系统组成的。几个或更多的发光发热的天体,围绕着一个吸光、吸热的,并散布着阴冷、阴暗信息的天体旋转,组成远离平衡的系统,这就是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科学家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在经过大密度的天体时,四维空间会弯曲。光会掉到这样的陷阱里。形象地讲,光只不过因为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仅是朝着地球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球,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球。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甚至后背。这在一定角度上,说明黑洞的自我相对于恒星的自我是有着载然不同的倾向,恒星自我向外释放能量,散发着光,而黑洞竟然吸引着光,同时光也在其自我力的作用下,产生了抗吸引的力。对于黑洞的概念,人们也无法找到明确的外延,据我们分析,黑洞的中心相对于周围是溃乏的,同外界形成了严重的失衡,或者可以认为是特殊的“真空”。但是在一个很大的外延上,存在着由原来形成的向心力的自然惯性,维持这种的平衡。
据有的天文学家认为,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成为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如果可以假想的话,在黑洞中的物质,很大程度上,原子核大量破裂,中子破裂,也有可能原子核内部的质子破裂,电子也可能破裂,被重分解,合并,重组,重新形成我们目前无从发现而难以想象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视角概念上,在实际形态上,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或许我们现在发现的仪器还不能测量和估量这些物质。我们仅仅站在人类的自然属性的角度上来分析研究宇宙,或许是幼稚的。然而我们暂时只能这么推理。天文学家认为,黑洞相对于恒星,可以在我们的认识角度上,当作“阴极”。它强大的吸引力来自于它自身,因为它内部物质是需要光,要是有质子的话,是太需要电子了。它对周围物质的吸引是为了满足其内部物质的需要。它对太空中光和热的强裂吸引维直着自我,同时维直着同恒星天体的对立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