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起源于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提及这种食品。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出现了“偃月形馄饨”,以及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这些都是饺子的前身,至今已有超过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清朝史料记载,元旦子时吃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象征吉祥如意。不同朝代对饺子的称谓有所不同,如元朝的“扁食”,明朝的“匾食”,以及清朝的“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反映了饺子在不同地区的流行和演变。
宋代将饺子称为“角儿”,这可能是“饺子”一词的来源。饺子煮熟后,早期是和汤一起食用,称为“馄饨”。到了唐代,饺子已经接近现代的样子,独立盛在盘子里食用。过年吃饺子有多种说法,包括纪念盘古开天辟地,象征粮食满囤,以及与女娲造人传说相关。饺子形状像耳朵,内含馅料,寓意着纪念女娲的功绩。
饺子的历史发展体现了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古至今,饺子一直是贺岁食品,广受欢迎,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