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 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央视《百家讲坛》特约主讲。
NO.1
回到自己本心 打开内在精神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觉者”
“觉”是什么,是通过感知和体验认识到深刻的真理与规律,这叫做“觉”,“觉”者,所以说文解字解释“觉”叫“ 觉者,悟也” 。就是 你不回到自己的本心里去,打开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话,根本不叫“觉” 。
梁 冬 同学:
欢迎收看《生命·觉者》系列。我们常常说生命和觉者,那到底什么是“觉”呢?觉(jue)和觉(jiao)是不是等同呢?去年冬至那一天,我和郦波老师在深圳相约。在喝酒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郦波老师身上中国士大夫精神带给我的澎湃的力量。
郦波老师:
当时你说你在做一个睡觉的项目,非常感兴趣。因为我是研究文字学的,中国人讲睡觉,非常有意思。说文解字说“睡者,叫坐寐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想睡觉,肯定要有一张床,躺下来睡。
古人说“睡”字本意是坐着睡,坐寐。眠,一个目加一个民,“息目也”——眼睛要关上。“寐”这个字也很有意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寐”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寐”。一般古诗词里就把它简单地当做睡觉。但是说文解字说,“寐者,末也”。“睡”就是坐着睡,“寐”就是躺倒睡。
梁 冬 同学:
所以我们一直睡错了,天天睡其实都错了?
郦波老师:
其实都没错,但是它们的 睡眠层次不一样。 “寐”是指躺倒睡,你看它宝盖头下面有个片状,那个片原来就是指床。右边有一个未,未既从音,也有意的成分,解释这个“寐”叫“睡而不眠”。这个就有意思了。眠就是合上眼睛睡;寐是睡而不眠,那就是不合上眼睛了,哪有人睁着眼睛睡的。当然偶尔有《水浒传》里头写的。
还有一个词“寝”,废寝忘食。这种寝是指神的睡眠方式。帝王死了之后的地方叫什么?陵寝,就是他永远睡去了,升天了。
寐——睡而不眠,指的什么状态?回来倒在床上立刻就睡,那是奴隶的状态。就是他劳作一天过后非常辛苦,倒头就往床上睡。但是他明明是闭着眼睛睡,为什么说他睡而不眠呢?这就和“睡”有关联。
“睡”是这几个字里最关键的,它其实是讲的是贵族,有修养的人的睡觉方式。坐寐,坐寐之后,眠要息目,眼睛要关上。这个关上不是简单地闭上眼睛,它是眼睛不对外了,要反过来对内。
梁 冬 同学:
观自在?
郦波老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因观而照,这叫“观照”,叫内观之法。这种睡其实对心灵身体的滋养非常好。
“觉”是指沉睡进入醒来的一个状态,但是《觉者》就很有意思。我们先来说“觉醒”,觉和醒在训诂里不一样,“醒”是沉醉之后神智渐清晰;而 “觉”是沉睡之后醒来 。为什么沉睡过后叫做“觉”?这个沉睡不是寐之后。奴隶、贫民只能叫寐——劳作之后倒头就睡。而贵族是有闲阶层,他们掌握社会资源,在古代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要修养、修炼,所以他们的“睡”是坐着睡,其实就是静坐。静坐之后觉,这个 “觉”是指通过感知和体验,认识到深刻的真理与规律。这叫做“觉”,觉者。你看佛家有觉悟。
说文解字解释“觉”叫“觉者,悟也”。就是 你不回到自己的本心里去,打开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话,根本不叫做“觉”。 只是对外界的信息有一些了解,或者看了一些微信文章,能说得好像头头是道,但是没有在内心世界达到观照的层次,不能叫觉者,因为没有悟。
你可能有聪明,但是不叫智慧。 佛家也讲这种状态,而且你会发现, 儒释道居然都讲静坐,都非常看重“静坐 ”。我们一般以为只有禅宗讲禅坐,道家讲打坐,这是因为俗世中我们看的比较多。好多人不知道儒家是第一个讲静坐的,而且儒家早在释道之前就已经在讲了。儒家的静坐在《尚书》里面就提出来了,到了荀子、朱熹就更不用说。
它最重要的法门,其实就是唐鉴讲的静坐的法门,也就是《大禹谟》里说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静坐的最高状态,当然也是人生的最高状态。
这句话对当下太有意义了。“人心惟危”,从训诂上来讲,甲骨文里“危”这个字——人立危崖之上,所以“崖”叫危崖。这个时候因为环境所迫,人的心绪、情绪、情感,不由自主奔腾万状。
NO.2
搜索引擎碎片化 理性精神的缺失
梁 冬 同学:
就像这两天我看见股票在暴跌,感觉就像立于危崖之上,然后担心后面会不会再一次出现……它其实是一种让我们了解无常和了解悟道的过程。
郦波老师:
对,好多人都是这样。股市只是一个方面。马克思当年提出的第一个异化物就是金钱,今天第二个典型的异化物出现了——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创作之初,它的技术原点叫超文本链接。它希望你点开一个链接,迅速不停地导入下一个链接。 虽然获取信息很方便,了解世界很方便,但是这种模式会导致你养成碎片化的获取方式、阅读方式。因此而产生碎片化的习性,碎片化的情绪表达,最后最可怕的是碎片化的思维习惯。
而且全民如此的话,还会 导致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精神、素质都在下降。 很可笑的就是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所有的父母都在感慨:孩子上学之前,所有的妈妈都是淑女,孩子一上学,尤其三四年级开始之后,淑女就开始变魔女了。
妈妈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又叫又跳。爸爸实在忍不住,“能不能好一点?”。结果有一天妈妈生病了,换爸爸来,妈妈在屋里听到外面一声爆喝,赶快冲出来,以为女儿被打伤了。爸爸舍不得打女儿,又急又气,“五加三等于多少?”“五十三啊。”一掌拍下去,打在桌子上,把手给拍骨折了。前两天热搜新闻报道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 教育方式有问题。 理学以来的,我讲到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这又回到我们的主题儒家,它的上课方式是两种——讲会制和会讲制,非常像现在我们的学术会议,其实就是思想碰撞。当然它是一个群体式的,辩论得非常激烈。第一天辩论结束后朱熹的脸色都变了, 都是为了求真知。 到最后陆九渊和朱熹谁都说服不了谁,辩了三天不欢而散。
过了两年,陆九渊到庐山白鹿洞书院,因为他爹(陆贺)死了,请朱熹给他爹写墓志铭。朱熹就对学生说,难得陆九渊来,这是大师,请陆九渊讲一课。陆九渊当仁不让,讲了一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得好多人现场痛哭流涕。然后朱熹起身拜渊执弟子礼,“熹与诸生不忘先生今日之言”。后来把陆九渊所讲刻了下来,这就是白鹿洞讲义,非常有名。
那时候文人的胸怀,我顺便说一句, 他们的情怀里面,充满了理性的精神。
根据《生命·觉者》郦波访谈整理
岩青推荐 202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