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其发展规律。
理论积极意义显著。马斯洛的理论为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提供了重要视角,对管理、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企业家依据这一理论,制定出满足员工需求的策略,有效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然而,该理论并非完美无缺。马斯洛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为基本需要,认为这些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其发展源于自然成熟。这种观点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求发展的影响。同时,马斯洛强调先满足低级需要的观点,忽略了高级需求对低级需求的调节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全面反映需求的复杂性。
需要的实质是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发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 需要的对象性:需要指向特定的目标或对象。
2. 紧张性:需要作为一种紧张状态,推动个体寻求满足。
3. 驱动性:需要驱动个体采取行动,以达到满足。
4. 共性:不同个体在特定阶段可能有相似的需要。
针对青少年,理论指出其需要包括肯定的需要、自主的需要、参与的需要、轻松愉快的需要和友善的需要。通过满足这些需要,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个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