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操作指南详细介绍
一、总体要求
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基本方法,对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至关重要。采集标本时需考虑患者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皮肤出血、昏迷等症状,是进行血培养的重要指征。对于新生儿,除了血液标本外,还应同时进行尿液和脑脊液培养。老年患者可能无发热症状,应警惕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等症状。血培养应在怀疑有血流感染时立即进行,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后采集。推荐同时或短时间内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包括需氧瓶和厌氧瓶。对于血液病患者或血容量较低的患者,应使用儿童瓶以减少血液采集量。成人推荐采血量为每套10ml以上,每瓶5ml以上,儿童每瓶2ml以上。
二、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采集前需使用碘酊、洗必泰或碘伏对皮肤进行消毒,消毒剂需有足够的作用时间(碘酊30s,洗必泰2min),避免在消毒后用手接触静脉部位,除非佩戴无菌手套。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标本,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以减少污染。采血前,血培养瓶需使用70%异丙基乙醇消毒并干燥。采血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确保标本的正确收集。
三、血培养标本的运送
采集后的血培养标本应立即送检,不能立即送检时应室温保存,避免冷藏或放入孵育箱。接种前和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以防病原微生物死亡。接种后的血培养瓶应尽快送到实验室,一般不超过2小时,以减少延迟上机时间,避免检测时间延长或假阴性结果。
四、血培养标本的拒收标准
若血培养瓶标签错误、未贴标签、渗漏、破裂或明显污染、血液凝固、含有除SPS以外的抗凝物质、使用过期血培养瓶采集、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等情况,应拒收标本并要求临床医生重新采集。
五、关键因素
采血量、血液肉汤比例、培养基选择、孵育条件、孵育时间和振摇、监控频率等是影响病原菌分离的关键因素。采血量增加可提高阳性率,血液肉汤比例应在1:5至1:10范围,培养基选择应考虑商品化培养基,孵育条件需在35℃下,孵育时间为5至7天。振摇有助于提高检测速度,监控频率需根据血培养瓶的组成部分进行设定。
六、特殊要求的血培养
对于怀疑真菌菌血症的患者,需采用需氧血培养瓶采集标本。需氧瓶较厌氧瓶更适合分离酵母菌,多数酵母菌在孵育2至5天内可被检测到。采用特殊色可赛思树脂吸附抗生素、抗体干扰因素,提高阳性率。特殊营养液的需氧瓶和厌氧瓶适用于成人和儿童。多层聚合纤维培养瓶提供防摔破、防污染、真空定量采血等功能。对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通过采集外周血培养和导管片段进行检测,可明确诊断CRB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