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藉每之浑,俄而 古文翻译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晋书·王戎传》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版本可能不同,“适”或“之”,“俄顷”、“俄而”的意思是一样的。
适(之):到、去……(那里)
俄顷(俄而):一会儿。
全句是:阮籍与王浑是朋友。王浑的儿子王戎当时只有十五岁,跟着父亲住在公署。王戎比阮籍年纪小二十岁,阮籍也跟他交往。阮籍每次去王浑那儿,一会儿就离去;路过看王戎,总是很久后才出来。
2. 俄在文言文中有哪些解释
俄
é
〔形〕
(1) (形声。从人,我声。本义:倾斜)
(2) 同本义 [inclined;tilt]
俄,行顷也。——《说文》
侧弁之俄。——《诗·小雅·宾之初筵》
俄轩冕。——扬雄《羽猎赋》。注:“昂也。”
于时曜灵俄景。——张衡《归田赋》
(3) 又如:俄景(偏西的阳光)
(4) 通“峨”。高耸 [high;towering]。如:俄俄(庄严的样子)
词性变化
--------------------------------------------------------------------------------
俄
é
〔副〕
(1) 短暂的时间,一会儿 [in a moment;momentarily]
俄而可以为其有矣。——《公羊传·桓公二年》
俄见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俄,百千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老人俄死,田宅没官。——《笑林》
(2) 又如:俄顷时(不一会儿);俄且(即将,马上);俄延(拖延,迟延);俄瞬(短暂的时间,转瞬间);俄刻(顷刻,不长的时间);俄忽(一会儿,极短的时间)
常用词组
--------------------------------------------------------------------------------
俄而
é'ér
[and soon] 不久;顷刻。也作“俄尔”
俄而百千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俄尔
é'ěr
[suddenly] 一会儿
俄顷
éqǐng
[in a short moment] 片刻;一会儿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然
érán
[suddenly] 忽然
俄然消失
3.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 亚
朝三暮四文言文
【篇一:朝三暮四文言文】
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③心:心意。
④口:口粮。
⑤欲:欲望,要求。⑥俄而:一会儿,不久。
⑦匮:不够。
⑧限:减少。
(12)与:给。(13)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6)众:所有的。
(17)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18)朝:早上。
【练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章中的意思(1)能解狙之意(了解、理解)(2)损其家口(损失、减少)(3)充狙之欲(满足)(4)众狙皆伏而喜(驯服、服服帖帖、趴下)2、养狙之人是怎样使猕猴们满意的呢?(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原来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总量没有变,只是调整了一下早晚的量。
3、从本文中你收获了什么道理?答:*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4【译文】
4. 翻译文言文: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希望您能采纳
1: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2: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Ye, the dragon lover, was far from flattered. On the contrary, he was so frightened by the dragon's visit that he took to his heels and ran away as fast as he could.What Lord Ye loved was not the real dragon, but something that merely looked like a dragon。
5.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白话释义: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此文出自春秋庄子所著的《齐物论》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人们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写作背景:
《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
《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齐物论》还综合了慎到、公孙龙及老子诸家的学说,则此论产生之最早时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的成书之前,《慎子》与《公孙龙子》大约成书于秦汉以前的战国晚期。
而《老子》书的著作年代则说法很多,然大多数人皆倾向于成书在战国时期。《齐物论》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中的内容,则其著作年代,必然在这些书之后,再早也不会早于战国晚期。
综上所述,《齐物论》的成书年代,当是在战国晚期以后,汉初写作的《 淮南子》成书之前,定为秦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