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有一读书的后生姓叶,文章诗词,乡里无人可比。但他时运不佳,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关东人氏丁乘鹤当时在淮阳做知县,很欣赏叶生的文章。与他见面交谈后,更为器重。要他搬进县衙读书,经常以钱和粮食周济他家里。
试期到了,丁知县竭力向学台推荐,期望殷切。省试后,找他的试卷来看,边读边赞赏。不料放榜后,依然榜上无名。叶生回到家,深深感到辜负了知己,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人也消瘦了,成天昏头昏脑,如痴如呆。
丁乘鹤知道后,立即召见他,多方安慰。叶感激得直流泪,丁更为同情。约他任满后同到京都。叶心中十分内疚,回家后闭门不出,不久竟病倒了。丁时常派人探望。无奈服了许多药,一概无效。
这时,丁因与上司不合被免职,准备离开淮阳。写信给叶生说:“我很快就要还乡。所以迟迟未启程,是为了等候你。你一到,就出发。”信送到病榻时,叶生流着泪对来人说:“重病一时好不了,请丁公先走吧。”丁听了于心不忍,继续等待。
过了几天,守门人忽然通报叶生来了,丁非常喜欢,一边迎接一边问候他。叶生说:“我因病劳您久等,心中十分不安。如今可以勉强追随。”于是收拾行装上路。丁到达家乡,要儿子拜叶为师,早晚在一起读书。
丁公子名在昌,十六岁,还不会做文章。但很聪明,什么书读两三遍就能记住。不到一年,就能执笔为文。加上父亲的关系,很容易考取了秀才。叶把自己一生中精心草拟的八股文章全部教丁公子读熟,省考时,七个试题,没一个不命中的。因此,考取第二名。
丁乘鹤对叶生说:“你把自己写的文章,随便拿出几篇,就使小儿成名。以你的高才,却屡试不第,真是无可奈何!”叶生说:“这是命运。借公子的福气,为满腹锦绣文章吐一口气,让天下的人知道我倒霉半辈子,不是因为本领不如人,也就满足了。何况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又何必一定要自己博得功名,才算是出人头地呢!”
丁公因叶离家已久,恐怕耽误岁考,劝他回去省亲。叶不乐意,也就不再勉强他。叮嘱公子到京城会试时,代叶出钱捐个秀才。
丁公子在京又考中了进士,授官为部主政,和叶一起到任。隔一年,叶生参加京中乡试,总算中了举人。适值公子奉命到南方办水利,对老师说:“这次去南方,离贵乡不远,您又有了功名,正好衣锦还乡。”叶生也很高兴,选定日子一同出发。抵达淮阳境内,公子备好马匹,派仆人护送叶生还乡。
一到家,叶生见门庭萧条,不免悲伤。慢慢进到庭院,适值叶妻拿着簸箕出来。见到叶生,丢下东西就跑,吓得要命。叶说:“我今天已发迹了。三四年不见,怎么就不认识了呢?”妻子站得远远地说:“你早死了,怎说已经成了贵人?只因家里穷,儿子还小,所以这么久没有安葬入土。眼前老大也成人了,最近就送棺材进山。求你不要现形吓人!”叶生听罢,很难过。
进到室内,看到灵柩,往地下一扑,就灭迹不见了。衣帽鞋袜像蝉蜕般遗留在地上,叶妻不觉抱衣大哭。儿子放学回家,见门前马匹行李,问清来历,奔告母亲。母亲把刚才所见讲给儿子听,又向随来的人仔细打听,才知事情原委,丁公子听说,也流下眼泪,并立即赶到叶家凭吊,出钱营办丧事。临行又赠送一笔钱,要叶的儿子读书,还请求学台给予照顾。一年后,叶子中了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