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清明是指太阳到达黄经15°时,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的一个时间点。它标志着万物生长旺盛,清洁明净,因此得名。清明节后,雨水逐渐增多,自然界的万物由阴转阳,生机勃勃。清明节不仅是节气,还演变成了民间节日,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时节,人们有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习俗,因此,这天也被称为扫墓节、踏青节、柳节等。
清明节气的含义包括吐故纳新、生气始盛、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是郊外踏青和行清的好时机。清明节不仅是传统的春祭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它融合了节气和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思想。清明节还吸收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包括蹴鞠、踏青、荡秋千、植树和扫墓等。蹴鞠是用脚踢的皮球,起源于黄帝,最初用于训练武士。踏青是指春天出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的传统活动,可以增进健康和勇气。植树是清明时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因为这时阳光和春雨都有利于树苗的生长。扫墓是对祖先的敬仰,清除坟墓周围的杂草,添土,焚烧纸钱等。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纪念和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