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律诗中的杰作。此诗可能创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亦或天宝年间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开头两行提到凤凰台的传说,连用三个“凤”字,音节流转明快,极富美感。凤凰台位于金陵凤凰山上,传说南朝刘宋时期有凤凰降临于此,因此筑台,山与台因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然而如今凤凰已去,仅留空台与江水长流,自然永恒而历史变迁。
接着三四句深入探讨“凤去台空”的意义。吴国与东晋都曾在此建都,但历史的繁华已成过往,宫廷荒芜,风流人物皆入坟墓,历史留下的仅是长江的流水。诗人并未沉溺于对历史的怀旧,而是将目光转向自然,转向那永不停息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位于金陵西南长江边,三峰并立,南北相连。李白巧妙地描绘了三山半隐半现的景象,白鹭洲则位于长江中,将长江分割成两道。这两句诗气魄宏大,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虽关心现实,却欲放眼更远,从金陵望向长安。然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作为朝廷所在地,日象征着帝王,陆贾《新语·慎微篇》中提到邪臣遮蔽贤能,如浮云遮日月。李白的这两句诗暗示着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心情沉痛。 “不见长安”暗含“登”字之意,触景生愁,言外之意丰富。
此诗与崔颢《黄鹤楼》有相似之处,李白欲与之比较高下,于是创作了此诗。两首诗在格律气势上不相上下,用韵自然,语言流畅,不加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具有独特之处,它将历史典故、眼前景物与个人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境深远。
译文如下: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游憩,如今凤凰已去,空留台与江水,东流不息。吴王宫与千花百草,埋没于荒径之中,六朝权贵,如今化为黄土。站在台上远望,三山耸立于青天之外,白鹭洲将江水分隔。浮云遮蔽了太阳,使我无法看见长安,心中满是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