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曾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这句话深得许多人喜爱,但实行起来却颇感困难。谁不对过去怀有留恋?谁在现在没有纷乱的思绪?谁不对未来抱有期待?大仲马曾言,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在于等待和希望,而希望不就是对未来的期盼吗?
正因为如此,难以做到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才显得境界非凡,令人向往。在我看来,这是明晰的十二字真言,是极致的修行境界。
“既往不恋” especially对成年人而言,往事常常如影随形,追忆往昔。失去的遗憾,错过的后悔,经历的美好,这些记忆时而浮现,时而消失。人们有时试图摆脱它们的纠缠,有时却沉溺于其中。过去虽已逝,但延续至今的经验和情感从未消逝。我们仿佛被过去塑造的孩子,过去既滋养也束缚我们。人要成熟,必须学会将过去融入现在,脱离过去的束缚,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
“当下不杂”是因为我们未能“活在当下”,所以才频繁提及。活在当下,意味着心无旁骛。人的思绪纷飞,如道家所言,心猿意马,一念起落,犹如秋风中的落叶,随风飘扬。心动则旗动,风动,实则心动。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所言,观察江河奔流,看似不动,实则动中有静。当你的心念起伏,要有觉察,保持内心的平静。修得此中功夫的人,才能安然“活在当下”。
“未来不迎”,一旦做到了“既往不恋”和“当下不杂”,自然能够“未来不迎”。例如,对待孩子,我们常有期待,如成绩优异,未来美好。但当我们沉溺于这些期待时,我们又迷失在何处?孩子的当下又在哪里?许多成年人的困扰与迷失,与儿时的迷失紧密相关。未来本不确定,它是现在的延续,没有现在,便没有未来。活在当下最为重要。
“物来顺应”,“活在当下”的最佳诠释便是将思想和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发生。投入其中的时刻,往往是人最有魅力的时刻。如舞者、演讲者,他们的投入感染力,能触动他人,影响深远。叶慈提问如何辨别真正的舞者,答案便是“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即“物来顺应”,这是生活最佳的状态。通常的忧虑多为徒劳。在《绝命毒师》中,老白对Hank说,生活无需过多担忧,应对即可。活在当下,物来顺应,这是关于自律的修行。如康德所言,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令生活更高级。生活本身是一场盛大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