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怎么产生的?-百科知识-龙咔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歇后语是怎么产生的?
时间:2024-12-23 21:30:35
答案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生动的比喻,后半截是解释和说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鼻孔里灌米汤——够受的,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历史由来: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第二,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第三,喻物类。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老鼠上街——人人喊打。第四,故事类。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