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分析
形象分析一:虽生活困窘,但依然意志坚强
小说里刚出场的孙少平,是一个为每顿饭必须到食堂领两个黑馍而感到寒酸自卑的穷学生。他穿着不能保暖仅能遮羞的破烂衣服,每天啃着两个黑馍维持在学校的半劳动半学习的生活。
“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章
无论是并不整齐的衣着,还是那两快被称为“非洲”的高粱面馍,都使他不得不“怔”这么一下,这样的境况的确使他自卑。
但古老质朴的黄土铸造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贫困并没有成为他颓废的借口。他抓紧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读书、看报、学习,以武装骨骼瘦长,身架单薄的自己,精神上的优势与满足使他支撑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于倒下。不久,他便从饥饿、贫寒、自卑的煎熬中挺了过来。
孙少平被田晓霞引到了另外一个天地。他贪婪地读她带来的一切读物。
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而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且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种现象了。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十五章
如果说少年孙少平在求学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家庭所致,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他自愿出去当出卖劳力居无定所的揽工汉,则是“自讨苦吃”。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当上了双水村的小学老师,虽然三年后被辞退,身份依然是农民。可是这时已经是八十年代初,农村全面改革,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农民只要肯下些力气,就不必为衣食担忧。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正赶上好形势,开办的砖厂初见起色,孙少平完全可以“厚待”自己,到哥哥的厂里做帮手,在村里过着安逸无忧的生活。可他偏偏选择了“苦难”,在外面从头开始。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
他为什么要去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寻生路?那个陌生的天地会给他带来多少好处?这恐怕只有天知道!
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
通过书“走”了很多地方的孙少平,知道除了双水村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那里人声喧哗,灯火阑珊。他开始懂得有意识地去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内涵,对于苦难与生活有他独到的见解。他最终选择了出去闯荡世界。他背着破烂的被褥,迎着城里人的冷眼,站在东关大桥头,等着包工头像买“牲畜”一样来挑上自己,被挑选为小工后又必须忍受着非人的待遇。刚踏进社会的孙少平就在黄原城尝尽了人情的冷暖。但他从踏进黄原城那一刻开始,就打算以着苦行僧般的方式,他表现出来的坚强与忍耐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条件和身体上的倍受折磨从没有使他产生过动摇或放弃的念头,在困难面前反而更加坚忍不拔、昂扬奋发。
半月以后,孙少平已经开始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三章
少平认识到,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静地对待欢乐和幸福。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九章
他已经开始独立地生活,独立地思考,并且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奋斗之路。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形象分析二:虽饱经磨难,但依然充满热情
上苍似乎并不“眷恋”孙少平,除了家人与朋友,社会与命运对他几乎都是冰冷的。还在双水村时,家庭极度贫困;少年的爱情夭折;教师职位被辞退……到外面当揽工汉时;亲戚冷落;旁人冷眼;待遇不公;身体受到创伤……当煤矿工人后,环境危险恶劣劳动极度繁重;工友欺辱;尊敬的师傅死去;亲爱的晓霞牺牲;容貌被毁……但孙少平并没有因一连串的不幸而意志消沉、玩世不恭或愤世嫉俗,不幸反而铸造了他更为成熟的思想,他心里默念着的是叶塞宁的诗句:“不婉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②他对生活有了更为深沉的看法:“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做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③“不幸”未尝不是生活对孙少平的眷顾,正因为“不幸”,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孙少平才会最早体会到。
幸运之神降临的过分慷慨,他生怕好景在最后一刹那变为海市蜃楼——他的心已被命运折磨怯了。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五十四章
也许这是命里有缘,使他不论走到何处,都会遇上对他特别关照的人家。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九章
生活的磨练使孙少平对生活的态度像是一个大度的智者,虽然生活迫得他无路可逃,但他永远都是微笑面对的。经常象一个苦役投身写作的路遥是极为推崇这种精神的,他认为:“不管怎样,作家没有热情是不行的,尤其是在个人遭到不幸的时候,更需要对生活抱有热情。”④ 孙少平遇到的“不幸”是特定的生活环境赋予的,“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永远也不俗套,特别是处于陕北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更是面临着许多的生存的挑战:生命与自然的斗争;生命与命运的搏斗;生命与生命自身的相残……人生的道路上潜伏着许多艰险,“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动辄就轻言放弃,是懦夫的行为。昨天已成为过去,明天的路还得走下去,唯有热情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
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四章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永不止息的奋斗”⑤这是路遥对人生定义性的回答。孙少平的思想与行动就如一台永动机里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相互促进,永不停息。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对生活永远抱有热情,永不言弃,这既是孙少平的生活态度,也是路遥的人生理想。这种热情使他们对生活孜孜不倦,促使他们极力完善自我,追求一种更为崇高的生活境界。
形象分析三:虽出身贫寒,但依然保持崇高
孙少平从“殴打顾养民事件”之后他就开始认识到“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⑥确实,在此后的生活中,孙少平依然是个普通的人,做着平常的事情,但却表现出真正的不平常的看法和举动来。他对亲人与朋友有着无比真挚的爱恋,即使是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或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也是如此。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无论何时,他的身上都表现出一种高贵的人格。奋不顾身地从洪水中救出经常羞辱他的侯玉英;不计前嫌帮曾伤害过他感情的赫红梅处理“偷手帕”事件;不惜失掉工作用自己全部的储蓄援救受辱的弱女;舍身救出身陷险境的工友……他的坦荡,他的无私,他的宽厚无不给予人莫大的感动。
跛女子为此感动得不得了!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三十七章
昏暗的路灯下,红梅无限感激地看着他,嘴唇颤动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四十三章
孙少平身上有着土地赋予的淳朴、善良与倔强,除此之外,又有着城市人的温雅与锐意进取。他在黄原城经历了非人的磨练后,总不能永远在黄原城的揽工的路上徘徊,他开始思考着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归宿。那孙少平的出路将如何?与曹书记的女儿结婚,做上门女婿,成为城里人?可他不是《人生》里为了进城而不择手段的高加林,孙少平的目的不是成为城里人,他的理想是希望不枉青春年少的激情,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城”只是他追求理想的一个途径。退一步说,路遥也不会让自己所钟爱的寄予理想的主人公坠入世俗的巢臼。依然维持现状,每做完一个工程后接着去东关大桥头等着包工头来招小工,象其他揽工汉一样攒到钱后回家娶妻生子吗?这也是一条没有出路的出路,无论孙少平精神境界有多么低下,这也不会是他最终追求的目标。还是象高加林一样回到双水村?若然如此,接下来的叙述或许就会演变成《人生》的续集了,这也与作者的初衷不符合。路遥在他的创作随笔言:“人类常常是一边恋栈着过去,一边坚定地走向未来,永远处在过去与未来交叉的界线上,失落和欢欣共存。”⑦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在过去与未来交叉的界线上,人物是怎么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的。最终,孙少平被作者“安排”进了城里。
他抽空去了一趟曹书记家,把户口落在了阳沟。
无论如何,他已经成了一名黄原人。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十一章
因为曹书记对孙少平甚为喜爱,把他当作自己的未来女婿推荐到煤矿工作。孙少平由此拥有了城市户口,成为掏“黑金”的工人,留在了城里。孙少平真正入了“公家门”,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些公开而又隐蔽地进行了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但心思成熟缜密的孙少平在他与田晓霞的爱情面前不可能没有挣扎。社会地位的悬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感性和理性的斗争,让孙少平经常想着“他们也许将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一切,到时,他大概也会象金波讲他和那位藏族姑娘的故事一样,对他讲述自己和晓霞的悲剧故事……”⑧他们的爱情注定也只是促使孙少平思想更为成熟的一种磨练。关于他与田晓霞的爱情的悲观想法,最后都不幸成为现实,他们的爱情就如玫瑰绽放般灿烂热烈,但结局是 “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一切”。孙少平与晓霞的爱情也因此成为永恒的悲剧美,但爱情的悲剧并没有使孙少平的生命从此黯色,反而把他推向一个更高的生命层次。
经过苦难的锤炼与爱情的洗礼,孙少平最终成为一块“黑金”,没有黄金的夺目,亦没有黄金的浮华与高傲,只是默默地在鲜为人知的地方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平凡中实现了自己最崇高的人生价值。至此,孙少平的人格形象臻于完美。
形象分析四:人无完人,避免不了的存在缺陷
其一,从艺术源于生活的角度来看,孙少平的形象过于理想化。孙少平是由劳动和苦难滋养出来的,从一开始闯荡世界就表现出年青人少有的成熟。艺术构建中的孙少平所走的每一步都小心谨慎,他坚持认为人应捉住生命黄金段落中的一分一秒,而不管要付出怎么样的代价。所以作者对孙少平的人格进行了一定的提纯,并赋予了孙少平和自己同样的追求人生的境界,只是这是年轻的孙少平难以达到的高度。
其二,从人物塑造过程看,作者打磨的痕迹显而易见。把孙少平初涉社会的稚气人为地磨去了,这无疑是在打造一个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铁人,因而过于理想。孙少平仅凭着一股意志在黄原城揽工接受苦难的磨练亦有“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意味。而对于孙少平所表现出来缺点,作者往往会忍不住为其辩护,表达自己的看法,无意中容易扼杀读者的审美意向。
其三,从美学的角度看,并不完全符合美学要求。美学意义上的人物灵魂的完美性,是指“人物的人性及其灵魂的无限丰富性,无比深刻性与不可重复的独特性”。⑨作者侧重于塑造具有美好灵魂的人物形象,有意忽略人物内心的缺陷,所以人物形象有着雷同化和单向化的倾向,亦有着道德教化及思想较为保守的一面。总之,孙少平的形象并不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完美性。
当然,我们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世界,可最多也只能不断接近真理,而不能穷其真理。毋庸讳言,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归根结底最熟悉的也就是中国人。作家路遥最擅长的也只能是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他描绘的虽是最为平常的生活,但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演出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出深入人心的典型形象。孙少平的形象,纯真、美好而崇高,没有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侵袭,也没有因命运的作弄而倒下。尽管当今很多人怀疑这种精神的存在,尽管放在现在社会中也不是很现实,但处于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的路遥依然执着地相信,即使在动荡的岁月,这种美好与崇高,依然是人类生活的主流,他无悔地,忠贞不移地指导人们走向自己心中理想纯美的王国。
结论:人物形象结论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或意义
从上面几点对孙少平形象的分析,是乎不止这些,比如:还有勤奋好学的形象——即使是在艰苦劳累的工作后仍坚持读书学习;助人为乐的形象——在曹书记工地打工,经常帮他家挑水干杂活;充满正义感的形象——无私帮助受欺负的小翠;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形象——自始至终一直爱着田晓霞。孙少平式的人物,也许在今天这个二十一世界的农村现实中几乎不再存在,但依然激励了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的、普通的人们,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凭自己的劳动,奋斗不息,以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尽管,孙少平的形象并不惟美,但在读者的心目中,其美好的理想性已足以成就其完美性。
记得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样一段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愧疚。”⑩对于当今时代我们这样年轻人,这些言语有着巨大的鞭策力。我们不一定会有保尔或孙少平他们的经历,但我们应多感受苦难,因为任何人的成长、成才、取得成就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成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也许正是这些形象的另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