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华尔兹又名圆舞, 这是因为华尔兹在整个舞蹈过程中,大部分都在不停的旋转。
华尔兹来源于欧洲,是欧洲的一种土风舞,到了18世纪,华尔兹成为极流行的社交舞厅舞。华尔兹有论舞步与乐曲,都和其他舞步有显著的不同之处,主要区别是华尔兹是3拍子的舞步,所以有人称之为快三步舞或慢三步。华尔兹舞曲轻快,明朗而动人,舞步也是如此,令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比其他舞步更有诗意,更温文而雅。这也是华尔兹能流行百年而成为标准的主要原因。
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皆写下了不少不朽的华尔兹舞曲,特别是施特劳斯,把华尔兹变成的不朽的舞蹈,使它成为舞蹈之王
维也那华尔兹基础 节拍 3/4 速度60小节/分钟
特点 在较快的音乐中完成摆荡型舞蹈的各项技法
步法 引导步 右转 右换步 左转 左换步 原地左转 止步 原地右转
节奏 每拍一步 第一拍略长 二三拍的追步稍快 每二小节六步为一组 男士强拍前进,弱拍后退
升降 前进转为升起 后退转为无足步升
倾斜 取决于升降和摆荡的大小(直右右,直左左)
换位 右换左用前进 在舞程线上进行 左换右用后退 可在角落上进行
强调 舞伴换位 内外圈轮流做前进转和后退转,不是团团转,右转用SWIN(摆荡),左转用CBM(反身)
华尔兹的基本舞步结构,是由前进(或后退)、横移、并脚三步构成一个基本旋回。这样,第一个旋回和第二个旋回,就要出现必然的换脚变化。这是初学者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障碍。在练习中,要逐步养成这样一种概念:重心是在两脚之间依次交换的,即使是并脚的舞步,重心落在双脚上的时间也是极短暂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交换重心的形式而已,这种特殊形式是为了造成“不露痕迹的交换重心的形态”。但主观上的换脚意图却是丝毫也没有变化的。只要保持这种意图的连续性发展,就可以很容易的越过这个障碍。
第二个问题是脚跟、脚掌、脚尖的运动程序及其方法的问题。前面已经介绍了基本运步方法,现在遇到的是在升降中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无论前进还是后退,在第一步重心转移完成后,都应把重心点移向前脚掌。尽管此时膝部还未伸直,但脚跟却应微微离地。向第二步发展的动力,就是由脚距离地而产生的脚掌推力引发的。第二步的横移,是运步的特殊形式,它既不是先落脚跟,也不是先落脚尖,而是近似于全脚的前掌落地,并伴随着反向的倾斜(即左横移时右倾斜,右横移时左倾斜)。此外还应注意,并脚动作井非从第三拍才开始,而是在第二拍的后半拍就伴随着身体的上挺和倾斜。开始向并脚发展(靠拢)。此时的重心完全处在横移脚的前半脚掌上。第三拍的并脚是在完全没有重心的状态下到位的,而且直到第三拍的前半拍,重心都还在横移脚的前掌上上升,直至极限状态,并拢的脚掌才开始不露痕迹地支撑重心。这种双脚重心状态只不过是一刹那的表现。从第三拍的后半拍开始,脚跟开始下降,而下降的重心,则主要由并拢那只脚的脚掌支撑。换言之,横移脚的脚掌完成着推动脚跟上升的重心支撑任务,而脚掌下降的重心则落在并拢脚的脚掌上。上升和下降的转折点,就是重心不露痕迹地交换时间。这些要求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太困难了。但假如你想跳出优美的舞步,这第二个障碍也是必须越过的。
第三个障碍是侧身与倾斜。倾斜乃是通过侧身动作的延伸,也就是肩部引导来实现的。再进一步深入地说,这一系列的上身动作,都产生于腰部的力量,而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单独运动。这虽然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但却必须从一开始就引起注意。否则一旦形成局部性用力的毛病改起来就不容易了。上述三个障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基础较差的初学者,可以在练习基本步的时候,一个一个的解决;有一定基础的交谊舞爱好者,则可以用这些规范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假如你是一个急于求成的自娱性交谊舞跳怯的爱好者,懒得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也可在越过第一个障碍后,完全可以将后两个问题置之不理,而不会影响你往下学习。不过当你的舞技进展到相当的程度后,肯定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那时候再来从头练习也无妨碍。
(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波尔卡】(Polka)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以男女对舞为主,其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组成,一般为二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