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鼎盛时期,火柴作为外来“贡品”传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商人借此机会在中国推广,火柴因其外国起源,被部分人称为“洋火”。这个名称源于近代中国的特殊社会背景,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相对落后,许多生活用品依赖进口,因此“洋”字便成了外国商品的代名词,比如“洋火”和“洋马儿”等。
其实,现代火柴的发明者是英国的沃尔克,他在19世纪20年代创新了火柴技术。法国的索利亚和德国的坎默洛随后进行了改良,使用黄磷、硫磺和氯化钾制作出安全的火柴,对当时的中国市场产生了显著冲击。中国传统的火柴在与洋火的竞争中逐渐失去市场,洋火逐渐成为主流。直到1920年,刘鸿生创立鸿生火柴公司,引入外国生产模式并发扬国货优势,经过不懈努力,才逐渐恢复了火柴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将“洋火”重新称为“火柴”。
可以说,“洋火”这个称呼,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也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在艰难中崛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