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经搬经地名故事-知识百科-龙咔百科
> 知识百科 > 列表
搬经搬经地名故事
时间:2024-12-23 18:55:00
答案

搬经,位于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属于黄桥革命老区,原名潘泾。潘泾得名于水名、泉名或河流名,以及江苏对沟渠惯用的名字。在20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湖水明净的水网地带,与牟尼湖、东西窑子河相隔5里,东西而卧,中间多处相通,形成许多小泾,因此得名潘泾。民国《如皋县志·水道》记载:“古老相传牟尼寺蛟化为湖,通潘泾、芹湖。”

“潘泾”更名为“搬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当一位高僧在牟尼寺讲经时,正逢蛟化为湖,他立即动员全寺僧人搬经,将经书搬到东潘泾南边一处高地,从此人们将潘泾改名搬经。这种说法还演绎成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当时的经书在搬运时有的被浸湿了,天晴后,这位高僧和寺中僧人就把经书搬出来晒,因经书太多,连楝树顶上也都晒满了,所以至今搬经的楝树顶还是秃的。另一种说法是,搬经凤凰桥河西有个财主叫张万封,他认为潘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街市集镇,但没能出大才子和做大官的人,问题是教育不发达,便主张把潘泾改名搬经,意思是将儒家的四书五经搬来,让潘泾人才辈出,长期繁荣不衰。

潘泾与搬经交替使用历史很长,直至民国《如皋县志》村市中才正式使用“搬经”二字。民国时,于1934年就设有搬经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袭。1957年实行大乡制,朱夏乡及杨庄乡第一、四、五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卫星人民公社。1958年1月8日,复名搬经人民公社。1965年县社会主义教育路线工作队进驻搬经人民公社,出于破“四旧立四新”的需要,曾一度将“搬经”改为“新风”。同年11月1日,因搬经历史悠久,伴随新中国诞生,又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便更名“伴今”。1981年6月27日,全县地名复查时复名“搬经”。1983年设搬经区,1986年5月1日撤乡设立搬经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00年4月22日,加力乡并入。2005年1月18日,夏堡镇并入。全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镇区2.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1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9.2万人。

搬经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芹湖、界沟、加力、辋子、红窑、三里港、龙骨头、湖林等地名。其中夏堡的来历较为传奇,原名龙家岔,住户很少,其中有一户姓季,名叫季官麻爹。季官麻爹有一名逃难女子做小老婆,女子为郡主,姓夏,父亲受奸臣陷害,满门抄斩,她是逃难出来的。季官麻爹用女子带来的金叶子变卖购置了家产,在龙家岔砌了六座高堂瓦屋,由大老婆和六个儿子居住。又在龙岔口砌了一座瓦房,叫朝门,由这位郡主居住。从此整个龙家岔都成了季官麻爹的庄园。不幸的是不久季官麻爹生了病,生命垂危,郡主难过,哭着说:“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呢?”季官麻爹安排好家事后,将龙家岔的六座房子归大老婆和六个儿子居住,龙岔口的房子由郡主安居养老。他让女子姓夏,将七座房子分作两处,都叫夏宝,龙家岔的六座叫大夏宝,龙岔口的一座叫小夏宝,都是夏家的宝。从此,龙岔口改名为夏宝,后来人们觉得“宝”不像地名,又把“夏宝”改作“夏堡”,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搬经镇,隶属江苏如皋市,由原加力乡、夏堡镇和搬经镇合并而成,有“如皋西大门”之称,北接海安,西临泰兴,地处三县交汇处,总面积 110 平方公里,人口 9.2 万,辖 21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搬经人以“勤劳质朴、善良爽直”闻名遐迩,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搬经人民在长江金三角上,孜孜求索,艰苦创业,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如今搬经镇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就诞生在搬经镇搬港村(原伴今公社港东大队第五生产队。)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