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和涸泽而渔的用法如下:
竭泽而渔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涸泽而渔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拓展知识:
竭泽而渔的故事:春秋时期,宋国和楚国发生了战争,楚国兵力比晋国的雄厚得多,宋国赶紧向晋国求助。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
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间计于他的舅舅大臣狐堰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狐幅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幅的话也告诉了他。雍季不大赞成这样做,就打了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意思是说: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鱼,那还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没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那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办法虽然可以偶尔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当时也想不出更好地制胜楚军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幅的计谋,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时向楚庄王许下的“迟避三台”的诺言之名,连续三次后撤,以避其锋芒,为自己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而楚军呢?
见晋军一迟再迟,误以为晋文公胆怯,不敢与之交战,就紧逼不舍,结果被晋军订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这场历史上有名的城猴之战,终以楚国的失败,其领兵大将成得臣被迫自杀而告结束。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比喻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不顾长远利益。
涸泽而渔的故事: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因为害怕楚国的强大,纷纷依附于它。只有宋国不肯亲近楚国,反而投靠了晋国。楚王一气之下发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楚战争爆发。当时晋国的势力还没有楚国那样强大。面对强敌,如何才能打胜这场战争呢?晋文公就去问谋士狐偃。
狐偃说“讲究礼节的人不厌繁琐,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大王就用欺诈的办法吧!”晋文公想了很久也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把这个计谋告诉了另外一个谋士雍季。
雍季听了之后,说:“有人为了捉鱼把池塘里的水都抽干了,鱼是捉到了,但以后就无鱼可捉了;有人想捕鳕兽,就把山上的树都烧光了,野兽是捕到了,但明年就无野兽可捕了。欺诈的计策也是这样,偶然用一次也许会成功,可是以后再用就不灵了,这不是长远的良策。”
后来,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办法,利用欺诈之计得了晋楚之战的胜利。但是他认为雍季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没有赏赐狐偃而是重赏了雍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