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耳岭、大嵛山岛、宁德第一旗山、杨家溪、鸳鸯溪、白水洋、鲤鱼溪、支提山、牛栏岗、小白鹭 想必大家都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耳熟能详,而且从小就被灌输:李白梦游的是剡县(今浙江新昌)天姥山,因为《天姥吟》创作灵感源自谢灵运的“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诗中提及的赤城、天台、镜湖、剡溪恰巧也在附近,等等。于是,当地就将天姥岑更名为天姥山,又与沃洲湖(长沼水库)、沃州山捆绑成省级风景名胜区。但,游人去过之后,颇感失望,因为此天姥山海拔仅818米,周边高于它的山比比皆是,既谈不上“势拔五岳”,也想象不出李白曾诗赞“华顶高百越”的天台山怎么会臣服于它,而且《天姥吟》中诸多绝美景致,在此也难觅其踪。于是,通常认为,诗人心目中的天姥山纯属虚构。
我们知道,李白确实没有游过天姥山,甚至可以揣测,《天姥吟》之前,剡县本无天姥山。天姥山作为地名,最初见于《太平寰宇记?越》援引的《后吴录?地理志》:“剡县有天姥山”,但此书编撰于李白身后200年的宋太平兴国年间,是否为后人托古还不得而知;谢灵运只说登临海峤时路过天姥岑,并没有像他其它山水诗一样用更多笔墨去描绘景观;跟李白同时代的越人,如贺知章、吴筠等人的留世之作,都没有提到天姥山,甚至连“姥”字都没出现过。况且,李白多次到会稽、游剡中、登天台,新昌天姥山就在眼前,假如这就是他梦中所指,以他“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性情,怎会擦身而过留作梦中游?倒是《太姥吟》之后,当地“考证”出许多天姥山来,盛唐司马承祯称“在越州剡县南,真人魏显仁所治”,晚唐徐灵府称“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曰天姥峰”,唐末杜光庭称“在台州天台南,刘阮迷路处”,宋人在莲花峰竖起“李白梦游处”的石碑,令文人雅士、香客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清文豪方苞怒斥其为“小丘耳,无可观者”。今人先是采取折衷办法,称“天姥山”泛指新昌、天台交界的岗陇高地,后争端又起,或曰“天姥”当是“天台之姥”,或曰“天姥”应为万马渡内一颇似老妇的石头,等等,莫衷一是。有意思的是,“天姥山”作为地名,至今只标注在当地旅游地图上。
其实,李白梦中天姥还是有原型的,它就是闽越之地一座与天姥山名字相接近的历史名山,即闽东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雄踞东海之滨,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着称,许多游人都到过之后都脱口而出,这才是李白梦游的天姥山,更有人将太姥山景与李白《天姥吟》进行比对,果然出奇地吻合。
——太姥山主峰海拔917米,直抵云天,周边没有可与之相抗衡的山,从海路抵达,视觉高度更显伟岸挺拔。而且,太姥山下有古赤岸城,相传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掩赤城”当指太姥的仙名远在赤岸城内诸仙之上,而不是在“势拔五越”之后,再画蛇添足地去“掩”天姥山边上那座海拔仅306米的赤城山。登山观海是太姥山一大特色,山中稍高处都可眺望福瑶列岛海域,日出东方。尤其是清晨站在一片瓦之上的观海亭,赏一轮红日跃出东海,观昂立悬崖之上的“金鸡报晓”石,此情此景正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史前多次剧烈地壳震动,造就了太姥山峰峦峻峭、断崖陡直、层岩叠嶂的山体格局;流水沿山体崩裂后的岩隙切割,形成了太姥山纵横交错的天然嶂谷、石巷;坠落的山石叠加其上,构造了太姥山一百多处“洞天石扉”。太姥山游步道,大多是在嶂谷、石巷、叠石岩洞间穿梭,曲折迂回,跌宕起伏,“千岩万转路不定”;洞中飞瀑跌落,岩泉滴溅,湍流涌动,听水声在岩壁洞穴中激荡轰鸣,恰如“熊咆龙吟”、戛玉敲金;待到洞口,走出夹峙峭壁构造的“石扉”,“訇然中开”见幽谷,谷中植被茂密,杜鹃灿烂,幽兰飘香,游人“迷花倚石忽已暝”很是常见;站在岩峰之巅,空谷之上,面对近在咫尺的对面山岗,临崖振臂高呼,回声不绝于耳,真乃“栗深林兮惊层巅”。
——太姥山裸露的岩峰,经千万年的流水切割,风雨打磨,形成了360多处惟妙惟肖的肖形景观,尤其在国兴寺至白云寺两处唐朝古寺之间,遍布十八罗汉朝山、将军面海、仙翁对弈、沙弥拜月、观音坐莲、姜太公钓鱼、二佛谈经、九鲤朝天、弥勒袒腹等天然石景,站在迎仙台环视四周,真是“仙之人兮列如麻”。加上海面水平气流与山谷垂直气流交替作用,太姥山“云雾多变尽奇观”,忽而“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所有景观都以“霓为衣”,不知去向;忽而一阵海风撩开云雾,这些景观又以“风为马”重现人间,“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覆鼎峰乃太姥山最高峰,居此俯瞰深谷,林木郁葱,雾气蒸腾,“青冥浩荡不见底”。峰顶旧时建有观日台,雅称“金阙银台”,夜可“举杯邀明月”,晓可东海观日出,正是“日月照耀金银台”所指,古人诗赞“银台金阙夺照耀,四黑立见海日超”。
当然,就如李白没有到过天姥山一样,他也没有到过太姥山。那李白写天姥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太姥山景观呢?这与太姥山所处的古长溪县(唐地名,相当于今之闽东,古属越地)那位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有关,他才是“语天姥”的真正越人。天宝初年,经贺知章、吴筠等人推荐,李白终于供奉翰林,这是一个内廷虚职,无非是文学侍从,此间同在内廷供职的还有贺知章和薛令之,他俩同为太子李亨的侍讲;天宝三、四年间,贺知章、薛令之相继离开内廷,归隐休真,李白也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正是这三、四年间,李白、贺知章、薛令之这三位好山水、爱神仙、擅诗文且同样是桀骜不驯的人聚在了一起,交往之间,李白从薛令之处知道了他家乡闽长溪县的太姥山。
“扬舲穷海岛,选胜访神仙。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东瓯溟漠外,南越渺茫间。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 这是《全唐诗外编》收录的薛令之《太姥山》诗,诗中的太姥山正是一座虚无缥缈、神仙出没的海上仙山,而且诗人归隐仙山的意愿也跃然纸上,意境与李白《天姥吟》何其相似!
太姥山雄踞东海之滨,相传东海诸仙常年相聚于此,自古就有“海上仙山”之美誉。上古仙人容成子栖山炼丹,《力牧录》记载:“黄帝时,容成先生尝栖此。闽越最初女神“太姥”在此修真并服“九转丹砂”羽化升天,王烈《蟠桃记》记载:“尧时有老母居此仙去,因名大母山”。《汉书?郊祀志》将其载入可“通神”的八座名山之一,汉武帝令东方朔封其为“天下第一山”。太姥山所处的古长溪县,因山川纵隔,远离战火,隔绝凡尘,自周以来就是道仙云集的洞天福地,霍林洞天乃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唐之前就有韩众、茅盈、左慈、葛玄、葛洪、郑思远、王玄甫、褚伯玉、陶弘景等着名道家在此修仙炼丹,而且此处还有个地方就叫“古瀛洲”。《福宁府志》记载:唐开元十三年,都督辛子言赴闽上任途中遭遇台风,山神显灵,移舟太姥,幸免于难,事后奏报朝廷并附太姥山揽胜图,唐明皇“张其图于华萼楼,宣示王宰辅勒本道春秋祀之”,亲赐“尧封太姥舍利塔”碑立此,轰动京师。
如此名山仙境,不正是李白所憧憬的吗?司马承祯赞李白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李白是“谪仙”,正是这些嘉誉桎梏了看似放浪形骸的李白一生。他常年徜徉于山水之间,并非只是为了揽胜探幽,更执着的是寻仙访道,况且他“倾家事金鼎”,就是期待有朝一日获得“服之三日得仙”的“九转丹砂”,从此“生羽翼”而“高飞向蓬瀛”,重回天庭。当他知道“太姥”就是服“九转丹砂”羽化升天,李白能不动心吗?可惜,太姥山偏居闽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时人需走海路方能到达,这使得已经到了剡中的李白,虽心驰神往却难以成行,只好假借谢公诗中“天姥”之名,梦游一番。
也许有人会问,“天姥”与“太姥”,音相近,字相像,但必竟不同。其实,南方越人对其远古祖先,也就是母系氏族时期的越人始祖母,都有着共同的信仰和崇拜,并最终被升华为神话人物。这位始祖母,在此区域内的不同地区,因方言差异,称谓略有变化,闽东、浙南称太姥,闽北称大姥,闽南称太武,吴越称天姥,神化之后,尊号更多。而且,这些称谓还互相通用,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第四一篇,写武夷君会乡人于幔亭峰上,玉皇大帝与太姥真人坐上席接受后人叩拜,全文1400余字,太姥就还分别以圣姥、大姥、大元夫人、魏真人等称谓出现;又《漳州图经》:“漳浦县北有太武山,武一作姥。闽越负海名山,多有名太姥者”。太姥山复称天姥山也不乏先例,清金门学者林树梅吟太姥山诗:“又闻有天姥,僻在福海澳”,此天姥指的就是福瑶列岛海域边的太姥山;著名历史学家游寿诗:“天姥去乡不百里,前辈言谈幼习听”,又诗:“倘过天姥仙山间,为我卜田畦葱莅”,指的都是离他家乡霞浦不到百里的闽东太姥山。 或许,天姥山只是李白虚构的海上仙山,仅存诗人天马行空之间,虚无飘渺,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亲历。但庆幸的是,这座仙山,乃借剡中天姥之名,假闽东太姥之景及传闻,艺术升华的结晶,我们不妨可以边吟诵《天姥吟》,边畅游太姥山,领略诗人梦中意境。。 登太姥山放歌
登摩霄绝顶
姥岳登临四望遥,仰天湖阔晓烟消。
眼中峭壁穿灵洞,空半浓云护断桥。
雁影白横天际路,日光红涌海门潮。
支筇徒倚芙蓉顶,欲访容成上碧霄。
登摩霄绝顶望口占二绝
独上摩霄一振衣,野猿山鸟共忘机。
白云寺外孤僧立,玉女峰前一鹘归。
搜奇踏遍碧霄间,万窍玲珑带眼宽。
双鹤来还仙迹杳,石楼空倚白云寒。
登摩霄峰
蹑屐摩霄第一峰,烟波倒浸玉芙蓉。
云飞白昼常疑雨,松老千年欲化龙。
午夜鸡鸣沧海日,五更霜落石楼钟。
振衣思揽天河水,一洗平生礧磈胸。
仙人锯板
仙人锯板落人间,片片撑空未可攀。
我欲借渠成广厦,好教寒士尽欢颜。
石船
人世沧桑满眼秋,奈何天地苦沉浮。
何当破浪乘风去,借尔仙槎问斗牛。
鸿雪洞
闻道郑渔仲,品泉蓝水涯。
可曾到此洞,一试绿雪芽?
白云洞
峰前峰后景皆妍,福地春深别有天。
饱噉黄精不归去,白云洞里扫云眠。
璇玑洞同李华卿敬吊晦翁遗迹
仰止子朱子,敬吊璇玑迹。
山僧导我游,数里入榛棘。
氤氲隐佳气,中有蛟龙穴。
羊肠度轻筇,鸟道绝行屐。
行行深复深,疑非人间域。
地幽神更怡,趣得心自适。
紫阳千载人,瓣香情何极?
遗迹亘古存,长啸洞天碧。
新月峰看月
古寺隔尘块,晚钟悠然响。
振看新月峰,峰端月初上。
乍见生孤明,立久更轩朗。
白毫现空林,冷光映万象。
但觉银海波,居然翻层浪。
浮光浸芙蓉,秀色不可状。
隔峰听狷声,泠泠动云莽。
归来发浩歌,骨清神亦旺。
国兴寺怀古
六六芙蓉倚太清,记曾仙姥驾龙行。
青山阅尽桑田梦,白社空余石柱横。
烟霭欲迷鸾鹤影,云霞犹带管笙声。
抚碑尚认乾符字,徒倚寺门感慨生。
过玉湖庵废址
一鞭斜日乱山含,无限天光覆蔚蓝。
草树蒙茸深涧里,行人犹说玉湖庵。
岩洞庵
四年三至此山家,鸿雪洞前对晚霞。
老鹤飞鸣一片瓦,苍鹰抓落半崖花。
圆潭庵
扶筇偶至姥仙家,选胜穷幽未有涯。
便作王侯何所羡?圆潭庵里一杯茶。
白箬庵偶句
白箬溪边白箬齐,迷茫烟色草萋萋。
寺门寂寞无人迹,唯见饥鸟向客啼。
望仙桥
奇石走崔嵬,飞虹绝壁开。
望仙仙不到,一片白云来。
御风桥
怪哉御风桥,悬崖险欲坠。
鬼匠运奇斧,驾空人共异。
游者股皆僳,谈者心亦悸。
我偶桥上过,飘飘有仙意。
摩挲三尺碑,剥蚀已无字。
其下千顷云,想见诛茅地。
灵气万象函,幽怪不一类。
一犀望月奔,九鲤朝天企。
岩花天际飞,四顾滴寒翠。
振衣千仞冈,悠然动诗思。
梦堂
虚堂知阅几千秋,云气蟠胸自在游。
寄语名缰利锁客,试来此地梦封候。
初登太姥山
太姥梦萦今始游,果然仙境胜瀛洲。
蜂回路转开新景,雾漫烟腾结蜃楼。
神醉瑶池泉鼓瑟,身飘云栈鸟鸣湫。
三山错落赤溪水,九曲空蒙东海流。
幸有丹青挥妙手,敢教名胜冠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