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3.53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的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相反,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再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3.54)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规律性。
自然带(阅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综合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域分异。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带状的分布,这叫做自然带。各自然带有规律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陆地上的自然带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很简略的分法。如果再进一步划分,自然带可以分得更多更细些。例如,温带森林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带:(一)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度到70度之间);(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北纬35度到50度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度到6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度到35度之间的大陆东部);(四)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大陆西部)。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面上如果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扰,自然带在平地上的分布应当是相当规则的。这种假设的“理想大陆”自然带,具有两种水平分布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按照水平分布规律分布的自然带,叫大陆水平自然带,它是同山地垂直自然带相对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