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寐以求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将实现久有的愿望,从雪山下的成都平原,沿着一条奔涌着冰雪激情的大江,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去迎接蔚蓝大海的蓬勃日出,作为骄傲的大自然之子,在母亲的怀抱恣意撒欢,沉沉入睡。
从长江头(注:按古诗词中之意,为“长江上游”),到长江尾,多么有趣的事,多么充满诱惑的旅行啊!
朋友们还记得 《长江之歌》 吗?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
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季小琴首唱。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磅礴,通过对祖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国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之歌”让人每每唱来,都会激动不已。
而我们,在这首歌随着《话说长江》风靡之前一年,荣幸地乘风破浪、轻舟过山,历时21天,自重庆长江段伊始,游历了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的长江壮丽河山及沿途九大城市!
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十分宝贵,对身为读书人,亦为文学爱好者的我们而言,积累了阅历素材与创作视点,更增加了生活实践和精神财富。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则更进一步,他在《画旨》中言: "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注:“鄄”指山东鄄城,“鄂” 指鄂州,皆为风景极佳之地。)
虽然,我们离“饱读诗书”相去甚远,却也是迫切地需要有一番“走南闯北”的“游历”。如今的“伉俪”,曾为时下流行的“文学小组”(注: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小型“文艺沙龙”)组员(注:亦是当时的美称“文艺青年”),直至因共同志趣“比翼双飞”,更为我们此次远行,增添了文学的、诗歌的、抒情的、浪漫的色彩。
想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就会胸中激情如涌,仿佛与古人心灵相碰,感觉长江在召唤着,那么我们也来一番游历壮举吧: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心儿啊,咚咚跳;好事儿,要来到。
当我们告别了家人,提着行李走上旅途时,我们真是心花怒放啊!继头一年回故乡重庆接婆婆(注:重庆叫祖母为“婆婆”),金秋北京、西安结婚旅行,昱年夏登峨眉山以后,至秋天是我们的第四次旅行,且是一次真正的旅行,没有固定住所,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实施的真正旅行(而前两次的重庆、北京-西安之行,都是有亲人接待和安排,且在北京还提前寄照片去办了公交月票呢);当然,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大哥,以他这些年大学寒暑假游历的经验,在行前还是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旅行方案的。
这次同行的,还有一位表姐,胖胖的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在本市邮电局做着往信件上盖邮戳的工作,她是要到上海哥嫂家探亲的。其实表姐的哥哥——也就是我爱人的表哥——也是到上海探亲的,他和妹妹在一个邮局工作。表哥表嫂是云南“支边青年”,八年艰苦岁月,最终相与为伴,返城后反倒不能在一起了,一个在成都,一个在上海,两地分居,一个长江头,一个长江尾,“归”往何处,何时可“归”?这不正是宋代词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现实版写照么: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爱人表哥表嫂的“两地分居”生活,直到表哥退休,才得已在上海解除束缚,划上了幸福圆满的句号。)
而对于我们,长江头,长江尾,更有着躁动的、澎湃的意义,这流淌的动脉,是内陆对海洋的向往,是海洋对内陆的召唤,这本身就是一首我们内心的《长江之歌》!
在中纱帽街73号(注:爱人的爷爷在这个四合院宅子里,是位享有盛誉的名老中医,1979年离世)姑妈家夜宵后,我们从从容容踏上旅途。
火车已经鸣笛声声了,说好了来送我们的师兄张还没来,直到离开车仅五分钟,才听到他在车窗外呼叫。他与厂里另一位工友一道来的,又像大海捞针一样地找我们,还带来了水灵灵的梨哩!我们非常感动,依依别离。时间虽短,情谊满满!
列车终于启动,在秋夜的温馨中,奔向远方……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24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4年6~9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