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二线
就是从领导岗位(一线)退到非领导岗位(二线)不在担任领导职务。
二线年龄一般为258,即科级52,处级55,厅级58,达到这个年龄一般退二线。
让出领导岗位,调动年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都有领导职数的管控,换言之就是一个单位可以配置多少位各层级的领导。比如,一个100人的厅级单位,可以配备厅局级领导5人,处级领导20人。这个领导职数的管理,各地都有专门的组织编制部门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各个单位进行审批。各单位只能在批准的职数内提拔干部,不允许多提拔的。在这种情况下,老的领导不退休或调出,就没有岗位提拔年轻的同志。而让出一个岗位,按照多米诺骨牌效应,将推动一批干部的成长。
这个词语的来源是
为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不少地方出台政策,对领导干部的最高任职年龄进行限制,到了最高任职年龄后必须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转为非领导职务(俗称"退二线")。这一规定的实施在一定时间内对实现机关干部年轻化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繁重、公共行政资源和公共财政资源较为紧缺的形势下,这一规定带来的负面作用逐步显现,各部门要求增加人员编制的申请逐年增多,不少部门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来看看有什么影响
退二线造成大量"在编不在岗"的人员,相当一部分就是"退二线"吃空饷的人。"退二线"如此盛行,自有其道理。在现实中,财政编制应该算是铁饭碗,一旦捧上,只要不犯法、不犯大错,编制就可以跟着人走,很难被端掉。而工作时间一长,缺乏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的问题往往日益突出。人情世故和现行制度的缺陷交织作用在一起,对这种现象几乎很难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于是,出于短期的考虑,为了腾出工作岗位,为了照顾那些工作年限较长的人,各地就想出变通的办法,,把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提前,让一部分先退下来,由其他的人来顶替他们的工作。为了不引起上级单位、相关部门的追究,就称之为"改非""退二线""内退",其实就是退休不做事,照拿工资,是一种事实上的退休。
在局外人看来,这样做的确不公,不做事却享受工资照发的待遇;在局内人看来,这就是编制带来的最大好处,虽然一些地方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并不高,能享受到提前退休,退休金有保障的待遇,这是编制最大的"隐性福利"。这也解释了许多人宁可暂时没有编制也要排队等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