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婚育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把与学校的房产买卖变成了一场金钱游戏,也为部分炒房者哄抬房价、暴利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北京市教委3月25日发布消息:从今年起,除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外,未经市教委同意,本市所有中小学校不得在其他地方办学,所有中小学校不得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办学。(见3月26日《北京日报》)
中小学不允许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办学。这样的禁令无疑是理性的回归。房地产婚育,以名校为依托的名盘,是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推崇的发展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他们的房地产项目一旦引入学校,特别是戴上名校光环,就可以促进房地产销售,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据说打着发展教育的旗号,可以相对便宜的获得优质的土地。就政府而言,房地产开发商建学校不仅可以节省教育财政支出,还可以缓解一些有待开发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还可以收获合作教育的份额。为什么不可以?基于这种双赢的局面,学校和房产的联姻越来越普遍。
不可否认,中小学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满足了部分新业主的教育需求。但房地产婚育却打着与名校签约,与名校合作办学的旗号,与学区房挂钩。房地产开发商卖的东西,老百姓买的东西,不仅仅是商品房本身,更是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此,很多家长不惜卖铁锅,用重金买学区房。房地产婚育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把与学校的房产买卖变成了一场金钱游戏,也为部分炒房者哄抬房价、暴利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除了学区房价格暴涨之外,房地产婚姻的教育模式也存在诸多混乱,导致大量因教育配套失败而维权的事件。在很多地方,一些新建的商品房一宣传就被称为名校校区。人们花大价钱购买,待了很多年才发现名校校区等不了多久,有的最终等的是假名校,教学质量堪忧。名校是房地产开发商拉动销售的灵丹妙药,但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却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苦药。
可见北京已经停止了房产的婚育。一是遏制学区过热;第二,保护买家权益。其他地方想咬腾飞学区的硬骨头。停止这种合作教育是有效措施之一。有专家建议,政府也要把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考虑全局,长远规划,分配一块与人口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教育用地,避免后期学校用地与教育需求矛盾,导致教育资源稀缺,从而催生高价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