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的历史-知识大全-龙咔百科
> 知识大全 > 列表
临县的历史
时间:2024-12-23 20:23:53
答案

1.临县的历史沿革

临县夏属冀州,周属并州,春秋属晋,战国时属赵国。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临水县,属西河郡。

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东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三国初,仍属太原郡。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

两晋时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 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

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乌突为太和。

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临县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属石州,属河东路。

元符二年(1099年),改属晋宁军。金天会元年(1123年),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

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 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为临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临州降为县,属太原府。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

万历二十三年(1595),临县改属汾州府。 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

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山西省辖,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临县解放,成立 *** 领导的抗日民主 *** ,临县划为10个区。

同年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临县,临南合并,仍称临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兴县专署管辖。 1952年划归榆次专署(后改晋中专署)。

1971年组建吕梁地区,划归吕梁地区。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

临县设10个镇,28个乡。 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

2.山西临县古代是什么地方

山西临县古代

临县夏属冀州,周属并州,春秋属晋,战国时属赵国。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属太原郡。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临水县,属西河郡。

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

东汉,复名临水县。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东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三国初,仍属太原郡。

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

两晋时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

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

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乌突为太和。

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临县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属石州,属河东路。

元符二年(1099年),改属晋宁军。

金天会元年(1123年),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

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

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为临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临州降为县,属太原府。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

万历二十三年(1595),临县改属汾州府。

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

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山西省辖,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临县解放,成立 *** 领导的抗日民主 *** ,临县划为10个区。同年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临县,临南合并,仍称临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兴县专署管辖。

1952年划归榆次专署(后改晋中专署)。

1971年组建吕梁地区,划归吕梁地区。

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临县设10个镇,28个乡。

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3.临县大禹乡的历史谁有

早在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其代表性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迹都曾在此发现。离石这一名称是由山水而来,山即离石山,俗称赤尖岭(现今方山县北),山前有水,水名离石水,县名由此而来。

大禹治水时有些重点工程就在古离石境内。战国时的《吕氏春秋》文中曾说:“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

《永宁州志》载:吕梁山在离石城东一百里,俗称“骨脊山”。孟门,现今属柳林县,位于村南的蛟龙石壁,将黄河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大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若遇大雨,洪水滔天,大溢逆流。

大禹在孟门西南劈开蛟龙石壁,使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古离石十景之一的“孟门洪涛”。 春秋属晋地,战国为赵之离石邑,为三晋西部重镇。

西汉置县,自东汉永和五年 ,西河郡移治于离石。灵帝末,郡县俱废。

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复置县,晋属西河,刘渊据县而起兵后,县遂废。北魏明帝时置离石镇。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县,北周建德六年改离石,为离石郡治。唐、宋、元、明皆属石州,明初离石市并入石州,明隆庆年知州李春芳以石、失同音改名为永宁州。

民国元年废州为县,三年复称离石。1941年又置离东县,1946年并入离石,1954年改制时并方山县为离山县,其后有分制方山县,1958年与中阳县合并称离石,1959年复置中山县。

1971年后为吕梁地区行署所在地。1996年撤县设市。

2003年10月23日,吕梁撤区设市。离石市复改为离石区。

离石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这一层关系,它下属的县名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比如唐朝,它领离石、平夷、临泉、定胡、方山五县:宋朝领离石、平夷、方山三县。

还有前面提过的知府为之改名的事情,都可见其重要性。

4.吕梁的历史

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当时吕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大陵等。

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蔺、皋狼、中阳、离石、土军、隰成、临水为西河郡辖县;蒲子县为平阳郡辖县。

王莽代汉后,兹氏县改兹同,大陵县改大宁,平陶县改多穰,临水县改监水。东汉始立后各县遂复旧名。

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离石、蔺、皋狼、临水、中阳、平周为西河郡辖县;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蒲子县属河东郡。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同年,临水县并入离石。

中平年间美稷县“南徒于兹氏县界,寻废”。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8年)“南匈奴内附”,左部居于兹氏,中部居于大陵。

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设置西河郡,治兹氏县,辖离石、中阳等县;大陵、平陶二县仍属太原郡,蒲子县仍为平阳郡辖县。

西晋。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属县未变,仅兹氏县改隰城。

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

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

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吐京镇,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吐京镇下设岭东、岭西二县,平陶县移出区境,大陵县改受阳。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置西河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废蒲子县,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东魏,吕梁仍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辖西河、吐京等郡,隰城、永安二县属西河郡;吐京、新城二县属吐京郡;受阳县仍属太原郡,离石境域仍设离石镇。

北齐、北周之际,吕梁当两政权纷争之地,北齐斛律金所筑长城的起点——金锁关即在区内黄芦岭上,今遗址尚存。当时吕梁境内设有西汾州怀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都。

南朔州系由汾州改称,治所仍设隰城,西河郡隶属之。离石镇改怀政郡,辖县有昌化、良泉等县,蔚汾县属神武郡,受阳县属太原郡,吐京、新城二县属吐京郡,后因裁郡改属怀政郡。

北周建德年间,西汾州改称石州;大象年间,南朔州改称介州;并增设定胡、窟胡、乌突三县及同名郡。 隋,吕梁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

离石、修化(窟胡县改)、太和(乌突县改)、平夷、定胡、宁乡等县属离石郡,西河郡辖县有隰城、永安二县,受阳县仍属太原郡,岚城县属楼烦郡,石楼县属龙泉郡。 唐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

西河(隰城县改)、孝义(永安县改)二县属汾州,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属石州,宜芳、合河二县属岚州;石楼、温泉二县属隰州,交城、文水二县属并州(太原府)。 五代时期,吕梁境域内所属未变。

宋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离石、平夷、方山为石州辖县。

西河、孝义为汾州辖县;宜芳、合河为岚州辖县;石楼、温泉为隰州辖县;定胡、临泉为晋宁军辖县;交城、文水二县为太原府辖县。 金代,仅因晋宁军被撤销,辖县改属石州,其它州县的隶属未变。

元代,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石楼为晋宁路辖县。

明初,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县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辖宁乡县〕、汾州(辖孝义县)。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 *** 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兴县专区辖有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专区辖县有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

1951年3月27日汾阳专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 1952年7月1日,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专区;临县、方山、离石、中阳划归榆次专区。

1954年。

5.临县的名胜古迹有啥

碛口古建筑群

碛口古建筑群碛口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临县城南50公里碛口镇东依吕梁山,西临黄河水。从明末清初起,商业日益发达,“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清道光年间有商业店铺60余家,民国五年达260多家。从现存的“永裕号”、“永顺店”、“天聚义”、“信义源”等老商铺的门边油渍可以想象当年碛口的繁忙景象。碛口保存有七处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西湾村、碛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黑龙庙位于碛口镇卧虎山,创建于明代,后清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

西湾民居

西湾民居位于碛口镇北1公里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碛口旅游区民居包括西湾、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以西湾民居最具代表。山西临县碛口镇西湾村西湾民居系明清古建筑,为典型的晋系风格四合院,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主体部分位于两座石山之间,中为30度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其上,层层叠置,空间和平面布局参差错落,最高处可达六层。整个村落以体现金、木、水、火、土的5条石砌街巷将几十座宅院连为一体,周以高墙围护,形成城堡式封闭空间,宅院与宅院之间均以小门相通,进入一院可遍串全村。西湾民居是典型的吕梁风格的四合院

古村西湾村

西湾村位于板桥镇 *** 西,距黄河古镇碛口仅一公里之遥,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3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西湾村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

碛口李家山民居

李家山民居位于山西省临县古镇碛口,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整个建筑依黄土山坡而建,毗邻黄河,犹凤凰展翅。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形式多以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依山就势,高低叠置,错落有序。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块石铺面。民居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李家山村有百十来院、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善庆寺

善庆寺善庆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临县歧道乡府底村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大雄宝殿、诸佛殿等。总面积为12OO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单昂。梁架题记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义居寺

义居寺义居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临县枣圪达乡枣圪达村始建于宋代,旧称“佛堂寺”,原为天官寺下院。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寺院坐西朝东,三进院,占地面积为5981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石窟),两侧建有偏殿、廊房二十余间。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斗栱用材硕大,为六铺作双下昂。万佛洞石窟面积为59.78平方米,窟顶为平面,雕有卧牛、伏虎、灵猴、玉兔、莲花、灵芝等图案。

6.临县的名胜古迹有啥

碛口古建筑群 碛口古建筑群碛口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临县城南50公里碛口镇东依吕梁山,西临黄河水。

从明末清初起,商业日益发达,“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清道光年间有商业店铺60余家,民国五年达260多家。

从现存的“永裕号”、“永顺店”、“天聚义”、“信义源”等老商铺的门边油渍可以想象当年碛口的繁忙景象。碛口保存有七处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西湾村、碛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

黑龙庙位于碛口镇卧虎山,创建于明代,后清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西湾民居 西湾民居位于碛口镇北1公里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碛口旅游区民居包括西湾、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以西湾民居最具代表。山西临县碛口镇西湾村西湾民居系明清古建筑,为典型的晋系风格四合院,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其主体部分位于两座石山之间,中为30度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其上,层层叠置,空间和平面布局参差错落,最高处可达六层。整个村落以体现金、木、水、火、土的5条石砌街巷将几十座宅院连为一体,周以高墙围护,形成城堡式封闭空间,宅院与宅院之间均以小门相通,进入一院可遍串全村。

西湾民居是典型的吕梁风格的四合院古村西湾村 西湾村位于板桥镇 *** 西,距黄河古镇碛口仅一公里之遥,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3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西湾村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

碛口李家山民居 李家山民居位于山西省临县古镇碛口,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整个建筑依黄土山坡而建,毗邻黄河,犹凤凰展翅。

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形式多以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依山就势,高低叠置,错落有序。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块石铺面。

民居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李家山村有百十来院、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

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善庆寺 善庆寺善庆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临县歧道乡府底村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

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大雄宝殿、诸佛殿等。

总面积为12OO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

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单昂。梁架题记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义居寺 义居寺义居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临县枣圪达乡枣圪达村始建于宋代,旧称“佛堂寺”,原为天官寺下院。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

寺院坐西朝东,三进院,占地面积为5981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石窟),两侧建有偏殿、廊房二十余间。

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斗栱用材硕大,为六铺作双下昂。万佛洞石窟面积为59.78平方米,窟顶为平面,雕有卧牛、伏虎、灵猴、玉兔、莲花、灵芝等图案。

推荐
© 2024 龙咔百科